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2024-01-10 03:00热度:8700

高端数控机床前面有三座山,一座是代理的外资品牌,一座是合资的外资品牌。还有一座是挣快钱的国人心思。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是不是感觉得很费解?怎么都是外资品牌,为啥要分开来说?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理解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你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原有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一、中国最早的机床发展,真的是坚持自己研制的道路,但是太艰难,同时跟国外差距较大建国后,国内百废待兴,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那真的到了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会的状态中。

中国高端机床为啥起不来,是因为与南方企业没参与研发有关吗?

但是那个时候,也还是在机床行业是有研发投入的。

(图片来自:南山林雪萍,版权归属南山林雪萍)

在林老师的文章《中国机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浮沉中国机床路》之中,详细的说道了国内18家机床行业的玩家,涉及到车床,铣床,磨穿,镗床,压力机等多个门类的产品。从1920年开始到最后的消亡过程。

如今仅剩下一个,济南二机床厂,还在机械压力机市场活着,在中大型机械压力机市场,济南二机床一年大约可以做到40个亿的营业额。但是2019年非常的惨淡,由于汽车市场受冷,预估济南二机床2019年营业额,能有25-30亿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中国最早的这批国字号的机床,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等最后都尘归尘土归土,或者被其他的企业收购了。

这就要说到,在机床市场的几座山了。

第一座山:合资的外资机床品牌伴随着1980年代,国内市场开始逐步向外部开放,外国市场机床品牌,其实也看重了中国市场。

但是那个年代,一个外资品牌想进入中国,是需要有引路人的。所以从1989年之后,尤其是1994年开始,日本,德国,大量的机床品牌,开始进入中国。

都选了一条必选的道路:中国有渠道,有信息的部门或者国营企业,把他们带进来。

说句现实的话:这是一个谁引进,谁赚钱的时代。

由于本身技术实力,产品程度完全跟中国不在一个等级上面。

1992年,北京机床研究所带来了日本发那科数控机床,数控系统。

1994年,安川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1995年,安川同首钢合资,开始做工业机器人,并且开始在中国开展电机相关业务。

三菱电机进入中国,三菱最牛,也是最成功的一个策略,是免费给中国高职,大专院校的自动化学院,专业,送数控系统,PLC操作平台。

从1999——2010年,这十年,日系,欧系为中国确实培养了一大批,自动化行业的人才。(说实话,这个必须要感谢人家,但我们付出了成本)

这也扼杀了中国机床及数控系统的自研发展道路。或者说,当我们今天意识到,中国数控系统,机床应用的伺服系统,刀具,乃至最后的机床都没有高端产品的时候。

你或许应该问一下,当年第一个引进这些品牌进来的背后的哪些人,他们有没有在赚钱的时候,考虑过中国机床行业的未来?

市场换来了一部分人赚的盆满钵满,却给这个市场和技术拱手让给了别人。

即使放到今天,国产机床想起来,这座山的阻力也绝对不小。毕竟你动了对方的蛋糕。

二、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开拓2010年后,中国区域,汽车,手机,电脑,家电,建材,家具,有不下百种产品,全球产量都是第一。

这个第一最大的好处是,需要大量的设备,需要大量的机床。

尽管国内外合资品牌,有不少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都进入中国。但是在2010年之后,各家都加快对中国的渗透。

例如全球伺服压力机老大,德国舒勒也开始在中国收购企业,在中国组装生产,这在以前都是完全进口,在德国验证测试完成后,拆散到中国客户现场组装。

大量的外资品牌,开始在中国设立独资公司,毕竟在WTO的框架下,机床并不是一个需要中国资本控股的行业。

所以,从零部件,到数控系统,到最后的成品机型,中国成了全球最具有火药味的机床市场。

整个市场,只要一个汽车主机厂需要机床,只要一个手机设备厂需要机床,立刻就有3家以上的国际大牌冲到跟前。

(小型汽车零部件冲压线,开卷——冲压——机床切割,冲孔等加工)

要进口的?可以!要合资的?可以!要低价的?可以!要定制的?可以!

充分竞争后,国内高端机床,真的就只能趁人不注意的发展,一不小心说不定就被搞死了。或者被收购了。

这第二座山,对于现在的高端机床发展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阻力,或许还能成为一种鞭策。

三、中国企业的块钱的心态——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前面我们说了,中国机床行业的开端是自研,后来是合资引进。这其实都是中国人说了算的。

所以这不是南北方企业家具有差异造成的。

即使放在今天,南方老板,也没有办法解决合资背后的一座座大山,只知道分红,不知道扶持技术。

精明的南方市场是有方法的。

宁波的压力机市场,以及南通的锻压市场。

宁波引来了一个金丰压机,金丰来了之后,整个宁波都会做了冲压机了。(不开玩笑)

去宁波问一问,宁波的那个国产冲压机的创始人,多多少少跟金丰都有关系。或者任职过,或者是代理商,或者直接从金丰挖人过来干。当然本身来说,机械压机的技术也并不难了,但是早年不容易啊。

南通的锻压机械市场,也同样是一个聚集性非常高的市场。

南方老板的商业性思路非常清晰,可以在内外夹击的价格战中活下来。

哪怕再残酷,也能存货下来。这才是技术基本培育的沃土。

作为南方的格力,出了机床了,这里难以做评价,留待时间观察吧!

大概率能给你展示一下,什么叫新型价格战,以及新型机床的商业玩法。

但是向往高端进发,单纯的依靠南方老板的专业性,勤奋的商业头脑是不行的。

有一些必须攻克的难题,真的是需要研究院,高校的合作才能解决。这就是人才的高度的问题。

所以中国高端机床,路很长,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或许是我从商业的角度去解读,对于你理解起来更清晰。

技术角度的解读,可以多关注南山林雪萍老师的文章。(本文有引用,林雪萍老师的内容,在此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