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2024-05-18 18:39热度:900

1.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在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中:有一个来源是翻译自GE的Industry Internet,而工业互联网也是翻译自Industry Internet。从这个意义上,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是一致的。但产业互联网还有几个其他的意义: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相对于消费互联网而言,更强调2B产业,这个意义上,产业互联网更多指代的是B2B电子商务。我理解的互联网+更多的也是企业联网。产业互联网解决的是供应链的难题,很多人将供应链管理理解为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无论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概念如何区分,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现在概念非常多,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4.0、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等概念,这么多的概念其实都有共同的特点,是在大融合的背景下,不同背景的机构、企业、专家从自身的背景、利益出发,对未来融合的环境提出的自己的定义,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些概念最终都会符合未来的商业特点:1、设备联网2、数据通过联网汇聚在一个平台上3、利用平台上数据形成智能,创造价值4、在平台上形成生态5、向服务转型。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从最近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看,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工业互联网是从技术维度研究,更多是从共性技术讨论;而产业互联网是从需求维度,更多的是从应用讨论。下图是还是看IBM的物联网生态图。

这个图中,最重要的是物联网平台服务和物联网(应用/商业)服务这两部分。我将物联网平台服务,称为水平平台,更多的是技术赋能;物联网(应用/商业)服务称为垂直平台,更多的是产业赋能。水平平台是从技术维度研究,而垂直平台是从应用维度研究。

2.国内外的工业互联网

公元2000年前后,全球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沉痛的打击。尤其是大家吹嘘的高科技产业,泡沫最大,遭受的打击最大。相反,工业和制造业在危机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抗打击能力。于是,各国开始重新对工业制造业引起重视。

首先是德国。众所周知,德国是欧洲老牌工业强国,一直都以发达的工业科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著称于世。德国对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德国就提出了自己的国家级工业革命战略规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人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巩固自己的领先优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这个项目得到了包括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全力支持。德国政府掏了钱,但只有2亿欧元。

另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对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出了反应。它的反应其实比德国人还要早一点,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11年、2012年先后提出《保障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以及《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这两份报告,里面提到了“先进制造伙伴(AMP,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计划”。到了2014年10月,该委员会又发布了新的报告——《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该报告俗称AMP2.0。美国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先进制造布局的理由,那就是保障美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力。美国这场工业革命的排头兵,是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末,通用电气就提出,产业设备应该和IT技术相融合。2013年,通用电气公司正式提出了工业物联网革命的概念。这也是工业物联网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来。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 R. Immelt)说:“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会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2014年,通用电气(GE)、AT&T、思科、IBM和英特尔这五家巨头级的公司,在美国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面对德国、美国先后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作为传统工业大国、亚洲制造业龙头、世界工厂,中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中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并不能称之为工业强国。中国在工业制造业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和真正的强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举个例子,2017年,中国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只有44.8%,即使是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也只有39%,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陈旧,在财力和人才储备方面,都不足以支撑自动化改造。也就是说,连工业3.0甚至2.0都没达到。

德国的特点,是工业硬件基础好。所以德国的战略,是以硬件为本,从硬到软。而美国的特点,是软件基础好,信息技术领先,所以美国的战略,是以软件为本,从软到硬。此外,德国的工业4.0比较封闭,讲究专业化制造,比较适合大企业。美国人更讲究开源创新,喜欢小而美,适合小企业,这也是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工业基础其实是有点想学习德国的,毕竟工业制造业大国,Made in China,技术水平并非领先,但规模庞大。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生态,生态链充足,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所以,软件上的实尚可。

经过研究之后,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很多人以为“中国制造2025”是说中国在2025年能制造出很厉害的产品,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制造2025”关注的是工业和制造业本身的“转型”。这个战略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节点: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说白了,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将会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总而言之,这就是工业4.0、先进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由来。明白了吧?其实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都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只不过各个国家的叫法不同。各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名称如下图。

3.产业互联网的未来

工业互联网更多的是从水平平台入手研究未来的商业生态,而产业互联网是从垂直平台研究未来的商业生态。无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研究的目的都是为这一轮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巨变服务。而商业中最大一部分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理论是供应链管理理论,所以很多人将产业互联网理解为供应链是说的通的。而供应链管理中现有的成功案例可以固化到产业互联网中,供应链现有的难题,将通过互联网化来解决,供应链现有的难题,就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

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相护促进。一般而言创新有两方面促进因素:技术驱动创新、需求驱动创新。而在技术突破一个大瓶颈的阶段,创新已技术驱动为主;而在大部分条件下,创新以需求驱动为主。过去云计算突破了技术的瓶颈,打开了物联网、、人工智能、通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空间,所以现在技术创新为主。而工业互联网从技术研究互联网对工业的影响。但是这些技术对产业如何影响,还要从产业面临的难题入手研究,这就需要通过产业互联网来研究传统产业的难点。工业互联网为产业互联网技术赋能,但在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一个领先的产业作试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