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瑞幸数据造假引发的连锁反应:造车新势力融资“终极梦想”破碎?

2022-11-12 16:48热度:1616

信任从来都是最昂贵,亦是最奢侈的。一旦破碎,不仅再想建立起来不容易,甚至还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近日瑞幸财务造假事件不断在网上发酵。

据外媒报道,北京时间周一,依据高盛向其客户发布的一份报告,瑞幸咖啡股东股票质押贷款发生违约,贷款人对瑞幸咖啡股东质押的7640万股瑞幸股权进行强制执行。

消息一出,瑞幸股价再度崩盘。截止马拉车市发稿,瑞幸股价报4.39美元/股,跌幅高达18.4%,目前其市值仅为10.97亿美元;盘中该公司股价一度报4.27美元/股,下跌超20%。

有关瑞幸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网上各类报道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汽车媒体对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神州租车、宝沃汽车之命运展开联想。

然而瑞幸这副多米诺骨牌的倒下,对于某些看似没有实际关联的企业却同样也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远在大洋彼岸的诸多中国造车新势力们,就是其中之一。

瑞幸暴雷,中概股“再”遭信任危机

造车新势力们的海外IPO之路,岂止崎岖

瑞幸的暴雷,可不仅仅只影响着自己的股价,同时还连累着多只中概股(指在海外注册和上市,但最大控股权或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隶属于中国内地的民营企业或个人的公司)。

早在4月2日,瑞幸咖啡刚发布公告承认数据造假时,便使得多只中概股集体飘绿,其中蔚来汽车下跌3.4%,拼多多跌3.5%,唯品会也同样下跌2.23%。

而比股价下跌影响更大的,是中概股们可能将集体面临着“再”一次遭遇“信任危机”。

之所以用“再”,那是因为这场信任危机早在九年前已经发生过了一次。2011年初,大批中概股遭到做空机构公开质疑,被曝财务造假。中国概念股狂跌,诚信危机爆发。

该危机造成了多家中概股停牌,甚至摘牌退市。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的前11个月里,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的中国概念股就多达28家。次年过半,也仅有唯品会一家中国企业在纽交所上市。

彼时,全球证券交易所都对中概股极度不信任,中概股随之进入一个漫长的冰冷期。

试想纵使其他有着诸多故事可讲的行业,要想海外IPO都举步维艰,更不用说相对更加传统的汽车行业了。

时间成为了“疗伤”的特效药。直到2018年9月,蔚来汽车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一个赴美上市(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一个)。

据悉通过IPO,蔚来获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融资。这笔钱在当时对于“烧钱成瘾”的蔚来而言,无异于一笔“续命钱”。

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们“找钱”的途径只有三类:政府招商引资(母公司增资)、融资以及IPO。而除了蔚来以外的所有造车新势力,截至目前都仍只有前两种途径。

伴随着市场的洗牌加剧、销量下行、补贴退坡等多重压力之下,新造车领域的投资热度和以往相比,已经下降了太多。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愈发感觉到融资没有以前来得那般顺畅和容易。

而蔚来的IPO之先例,也刺激着它们纷纷将之作为了奋斗的目标。

今年年初,据路透社报道,理想汽车已申请在美国进行IPO,并据相关人士透露,该计划筹资至少5亿美元,最早于2020年上半年上市。

巧合的是,负责为理想汽车牵头IPO的,正是此次给瑞幸“火上浇油”的高盛。也不知道此次可能再次爆发的中概股信任危机,会否动摇其对理想汽车的信心。

显然造车新势力的IPO之路,因为瑞幸的暴雷“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按照上次爆发信任危机后的持续时间来看,造车新势力们的IPO时间可能都会有所推迟,甚至直接取消。

瑞幸“造假门”之后,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近日也在朋友圈发文称,这样的中概股“老鼠屎”对中国企业的形象影响是破坏性的,对中国创业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经此事,全社会很多的经济成本都会相应提高。

归根结底,瑞幸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信任的“崩塌”。对于志在IPO的造车新势力们而言,瑞幸很大可能就成为了无妄之灾式的“不幸”。

瑞幸“烧钱”烧不成星巴克

造车新势力能否干得过特斯拉

抛开瑞幸财务造假不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存在,是实打实地烧了不少钱的。

2018年,瑞幸赔了16亿,基本上把融资的钱都赔进去了。2019年,瑞幸第3季度营业亏损为人民币5.909亿元。也就是说,2年多来,瑞幸一分钱没赚,都在亏本。

瑞幸创办人之一的钱治亚,多次之言瑞幸就是“烧钱”也要在中国打败星巴克。打没打败先不说,反正瑞幸是把自己给“玩”进去了。

这其实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还真有些像。人人都要打败特斯拉,人人都在烧钱,但没一个能够实现盈利的,反倒是像靠烧钱在支撑信仰。

或许把特斯拉比作是星巴克有些不妥,因为特斯拉也至今没有实现年度盈利。但特斯拉的情况无疑比诸多的造车新势力好上太多。

据特斯拉2019年四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汽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73.84亿美元,净利润为1.32亿美元。这也是自2010年7月上市至今,特斯拉第六次实现季度盈利。

可以预见的是,特斯拉较之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注定是先实现年度盈利的车企。

而按照前段时间马拉车市对成都市内的造车新势力,走访情况来看,“打败特斯拉”其实短时间内可以不必再提,活下去才是最贴近现实之举。

刚获得政策利好的造车新势力

仍需面对“缓冲期”的“钱荒”

其实就在瑞幸事件爆发之前的几天,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刚刚才收获了一则重磅的利好消息。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个举措。而最为引人关注的自然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此举被视作为给已经八连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被大多数业界人士解读为将会为广大的造车新势力们从政策层面带来利好。

因为两年的时间无疑为它们创造了一段不短的“缓冲期”,对于已经实现量产交付的新势力“保持”了竞争力(车补不退出);

对于那些还停留在PPT造车阶段的新势力而言,更是直接延缓了其出局的时间。

而瑞幸事件的多米罗骨牌之下,一定程度上势必加大了造车新势力们的IPO难度,使得那些将之视作找钱终极途径的人们,不得不推迟亦或转变奋斗目标。

这样一来,本就存在“钱荒”的新势力们一下子仿佛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同时也打乱了自身的规划和节奏。

当然对于国内车市而言,也有好的一方面。“断了”念想的造车新势力们,可能不再专注于“讲故事”,而是只能埋头“修内功”。

同时我国新能源车市格局的重塑,也一定程度受资本影响会变小。最终真正筛选出来的,可能更加具备“活下去”的说服力,而不是处于一团资本的泡沫之中。

结语

瑞幸暴雷,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不止是中概股集体再次遭遇信任危机。国内看似没什么关联的造车新势力,实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及,很大可能短时间内“断了”那些本就前途有些迷茫的新势力的“钱途”。至少在海外IPO一事上,着实为新势力们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瑞幸事件其实也是对新势力们的一次警醒。“不会好好做企业,只会好好编故事”的浮躁风气,终究不是正途,也必然会遭到市场和时间的反噬。纵使昙花一现,其害亦深远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