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就中俄双方利益关系,阐述中方观点

2022-11-13 00:38热度:829

中俄两国之所以在经贸合作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现阶段,俄罗斯早已走出“转型衰退”的阶段。经过本世纪近10年的经济恢复,以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俄罗斯经济的支撑,使得俄罗斯在国内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不大,可能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在转型期的经济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足,那么,在当前,中俄两国贸易纠纷加剧,两国贸易额未增反降,则需要从更深层原因,特别是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视角加以研究。 (一)中俄经贸“经济互补性”的局限 众所周知,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是过去十多年来两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理论共识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俄经济贸易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是:两国之间的贸易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贸易不规范与贸易结构不对称,投资合作的数额与层次不高,等等。因此在过去一个时期,中方更多的人士主张并阐述“使中俄合作战略升级”[9]、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具有“地缘优势”[10] 以及强调中俄“贸易结构互补的优势”等。这说明,中国政府与一些学者所强调的基点是,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两国经济贸易之间存在着“经济互补”的现实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中俄经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所谓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地缘经济合作”的优势等,有时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表现在中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即使是在能够较好体现两国经济互补性的边贸领域,近年来也显得前行乏力。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作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省份,其对俄进出口总值仅为55.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9.7%,低于全国对俄进出口增幅17.9个百分点。[11]
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俄罗斯也看到两国之间经济互补性的存在,但是俄方关于中俄经贸合作的论点却是多元的。换言之,俄罗斯更多的说法并非仅从两国经济互补性角度认识中俄经贸合作的必要性,而是更加强调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及其经济利益。例如,在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叶夫根尼·巴扎诺夫看来,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互补性”是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但是也还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着或即将影响中俄关系。因此他认为,不能排除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关于蒙古、中亚、朝鲜问题上恢复竞争的可能性;两国在经贸关系或双边关系的其他领域中,还存在一些更为现实的摩擦;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够相互理解。对于中俄关系中最主要的刺激因素,他认为是远东地区中国公民人数的飞速增长,而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由于开放,“顶不住精力充沛、办事机灵的中国人的竞争,所以俄罗斯时时出现对于中国邻居的人口扩张的担忧” 。俄罗斯人认为,远东地区的中国人数量将会超过俄罗斯人。[12] 更有观点认为,在中俄力量对比上,天平正在向中方倾斜,这使得俄罗斯深感不安。诸如此类的观点说明,俄罗斯方面对于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缺乏认知度,而且在一部分人中甚至产生恐慌感。
(二)中俄经贸“成正比发展”的困惑
从政治关系的逻辑出发,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关系作为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理应在两国经济关系中得以体现。中国与俄罗斯持这种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先生不久前指出,中俄双方“非常有利的政治大局,暂时还没有在务实合作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009年9月27日讲话),特别是在经贸领域。按照这样的思路,中俄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其经济合作必然与政治合作同样发展,经济合作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因而经济互利合作也会如政治关系一样,得到“成正比”的提升。
然而,过去10多年的现实表明,中俄经贸合作与政治关系之间并非呈现“成正比发展”。我们认为,中俄经贸的“利益不对称”是制约两国政治与经贸“成正比发展”的原因。所谓“利益不对称”,在本文中指的是,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中,中国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进口需求非常之大,而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消费品进口需求则比较多。但是目前,能源等资源型商品与一般消费品相比,在全球商品供给中具有优势地位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商品,因而可以主导国际能源价格的话语权。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国,它可以选择其出口的对象国与定价的主动权;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和消费品出口大国,其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可替代商品为主的出口商品,俄罗斯具有对其进口商品的选择权。或者说,中国对于俄罗斯出口的能源商品具有较强的期望甚至一定程度的依赖,而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的进口期望与依赖,则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中俄贸易中的这种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两国之间贸易进出口的规模。
不仅如此,俄罗斯对外经贸战略主要谋求其国家战略利益,并以其优势商品(例如能源)作为外交手段。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对外战略,强化和重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此来提升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与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因此,中俄之间能够保持并发展两国的政治战略伙伴关系,而经贸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显得滞后。
(三)中俄经贸“经济利益论”的抉择
中国俄罗斯转型后,都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因此,选择“务实性”的经济贸易合作是两国的现实出路与必然选择,其实质就是: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双方都以追求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开展贸易的现实条件。
首先,俄罗斯方面坦承中俄贸易中“利益分歧”的存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先生承认,两国间存在利益分歧。他指出,这些分歧既与客观的自然环境有关(例如: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而中国是能源消费国),也与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各主要地区形成的历史特征等因素有关。此外他认为,俄中关系也并非毫无问题,尤其现在谈论的是两个超级大国(俄罗斯与中国),它们共同拥有4300公里的边境线。在这一边境线上,人们每天都从事着各种活动与相互协作,两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在这条边境线上穿行往来。因此他认为,对待问题,战略上应当视为正常现象平静地接受,而在战术上则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这些问题扩展和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尤其应防止其对双方协作与交流的战略方向构成威胁。重要的是,中俄双边关系已形成一种特别有利的合作氛围,这使得双方能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寻求解决办法,在捍卫自身立场的同时,尽量了解合作伙伴的意图。[13] 
其次,俄罗斯方面认同中俄贸易中的经济利益与市场需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对此指出,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与其说是友好睦邻,不如说是市场需求。也有俄方学者认为,中国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交往主要是从俄获得新的武器,俄罗斯从商业利益出发从出售武器中赚钱。可见,在中俄关系中,经济利益是交往的一个重要考虑。[14] 这意味着,一旦两国经济合作中出现各种争议,双方就会从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进行抉择。例如对于2009年夏季发生的莫斯科“大市场”问题,俄移民局副局长帕斯塔夫宁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俄国一些学术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如果外国移民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地区的数量超过当地俄国居民人数的20%、特别是这些外国移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那么这将会造成族群紧张,让当地俄国居民感到非常不舒服。” 俄罗斯官方人士的解释让人们感到,俄罗斯频繁地清理中国商人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俄罗斯人不愿意看到华商过多与集中,并对其中小商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再有,中俄经贸合作中的经济利益推动具有务实性。在中俄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事实上决定着中俄经贸关系进退的是经济利益动因,而不是其他。本世纪以来,中俄双方的经济实力与市场程度都得到发展,一方面“务实性”经贸合作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因素已经成为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与交往的一个重要考虑。 俄罗斯学者在谈到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时指出,两国的能源合作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也就是市场的基础上,因为俄罗斯经济早已不是国家经济、政府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私有经济。 我们看到,俄罗斯企业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市场经济的因素、观念与行为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