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23-06-02 04:13热度:4369

“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国际上又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在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颇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关于某一产业、某一区域、某一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考察一下这些测算方法,与国际上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别无二致。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提出,是指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如何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都是经济学领域以及政府所重视的问题。 国外估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艾布拉姆威兹(1956)提出的代数指数法(ain),索罗提出的索罗残差法(sr),隐性变量法(lv)以及遵循法雷尔(1957) 思想的潜在产出法(po)。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热潮,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测算科技贡献率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过较多的还是索罗余值法。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1月23日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 农业科技进步率 =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