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颍上县的经济

2022-11-13 05:00热度:4775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亿元,增长16.6%;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0.84亿元,增长68.7%;实现规模增加值35.38亿元,增长34.2%;三次产业比例上升到27.5∶45.8∶26.7;固定资产投资36.1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6亿元,增长24.1%;全年粮食总产102万吨、肉类产量7.4万吨、油料产量8030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9%和29.3%。全县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达90%以上,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8.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65亿元,增长6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78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增长2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4亿元。 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7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30亿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78.7亿元,增长33.8%;规模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23.6%;非煤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36%。刘树生强调,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做优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产城一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民国初年,县内仅有刻字、印刷、铁业、木业、土陶、石工、槽坊、针织等36种手工工艺。1913年,城关办起贫民习艺所,以手工木机织布;后许幼亭、刘宏西私人集资办布厂,以手工操作铁机生产花格平布。1919年,城内办起3家私人袜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各集镇办起小型袜厂50余家,有工人280人。1921~1941年,先后有枕霞阁、芸华斋、平民3家印刷厂开业,承印中、小学课文、公文用纸和学生簿本等,并由木刻小印逐步改为石印。1943~1948年,有3家手工卷烟厂先后开业,日产烟500~900余条。1950~1952年,3家烟厂相继停办。1949~1957年,颍上仍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由分散的个体,逐步发展为生产组、生产社;由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到产、供、销均由国家统筹安排。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32个,其中全民7个,手工业集体单位25个,总产值442万元,比1952年增长36.4%,平均每年增长6.4%。1958年,全民性大办工业,县组织1000余人在凤台建立13立方米的高炉3座。县办机械厂7个,乡镇办机械厂12个,县直机关办各种厂35个。集体经济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个体工业基本消失。1960~1963年,是三年困难时期,资金不足,原料缺乏,技术落后,根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部分国营工厂相继关、停、并、转。1963年,国营工厂只有6个,比1958年减少19个。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比1963年增加13个,年产值由1963年的308万元上升到2944万元。1983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国营工业产值1840万元。1984年,建板鸭厂。1985年后,食品厂分为食品一厂、二厂。1988年,化肥厂在产量上突破万吨大关,在质量上向一等品迈进,利润达200万元;纸厂生产的有光纸和单胶纸,质量已达轻工业部颁标准,产量上升到2394.6吨,创利税103万元。酒厂建厂30年来,上交国家利税1065万元。板鸭厂虽系新办小厂,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地,利润年年上升。颍上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动力,日趋兴旺发达。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30%,是2006年的5.3倍,年均增长39.6%;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7%,是2006年的6倍,年均增长24.6%。煤炭工业快速增长,总产量由2006年的800万吨,提高到1800万吨;非煤工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50亿元,年均增长50.4%,是2006年的7.7倍。煤炭、化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2007年实施农业产业化“8866”工程,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县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6家。全县发展养殖小区321个,其中市级养殖小区20个。粮食生产战胜特大洪涝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达98.3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夏粮总产50.5万吨,单产365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9亿元,增长7.1%。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全年总产104.4万吨,增长2.3%。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小区达326家,全年肉类总产8.7万吨,增长7%,成为全国生猪、肉牛生产优势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拥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30家。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5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5万亩。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粮食、良种、农机、畜牧养殖等涉农补贴2.69亿元。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村入户有序开展,培训农村劳动力1.93万人。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旱涝保收农田2.5万亩。水利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邱家湖、南润段行洪区进(退)洪闸主体工程。林业建设成效显著,长防林、荒滩荒地造林1.4万亩,新建、补建农田林网30万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亿元,增长4.5%。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全年总产106万吨,增长1.2%,位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13万吨,增长5.7%;水产品3.8万吨,增长2.8%。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8万亩、标准化水产品养殖示范区5万亩,有14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新增12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总数达165家。科技进村入户有序开展,劳务经济不断壮大,新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46万人,年收入34亿元,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加。省级红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投资1.4亿元,整治土地3万亩,沟、渠、田、林、路等全部贯通,示范功能逐步显现。水利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工程扫尾和邱家湖、南润段退水闸、新长林排涝站建设。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植树造林1.2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8万亩,新增活立木蓄积量4.6万立方米,顺利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县验收。 2011年粮食总产达107.3万吨,连续8年获得丰收,两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1年全县肉蛋总产12.1万吨,比2006年增长16.4%,规模养殖比重达68%;水产品4.3万吨,增长5%;林地面积达52万亩,活林木蓄积量163万立方米。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31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35家;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万亩;全面完成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沿淮行蓄洪区建设和城市防洪工程,全县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8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