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现在农村一些地方有大兴续谱,建姓氏祠堂(族祠堂)势头,你怎么看?

2024-05-29 23:44热度:8302

这有什么不好? 建设宗祠,弘扬家族文化,让后代子孙反省祖先的教诲有什么不好? 没有哪个宗祠是教后代不务正业,行恶的。对祖先的祭典就是很好的中华文化教育,国家应当大力支持!

西方是没有我们这样的思想教育体系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公德老实说比我们要强很多,因为他们有另外一个思想工作体系,这就是宗教。在我住所一公里范围内,有大小教堂三十多个。这不就是不用国家投资的社会教育吗!

祠堂和教堂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隋朝建了大兴城,也是后来长安城,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隋大兴城的修建背景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动乱之后,仍把都城设在长安。但居住在已经破败不堪的长安城中,使他感到狭促窘迫,因此很想修建一座新的都城来展示他的帝王气象。

同时,长安城历时既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遭受污染,成为咸卤。这样一座残破的城市,修复起来并不比另建新都容易,况且龙首原北的汉长安城址附近又不够开阔,也难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所以在客观上也很有必要另择新址重建皇都。

这次重建新都只是由汉长安城本身的不足引起的,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西、渭南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汉长安城建在龙首原的北侧,而龙首原的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足以兴建一座大的都邑,所以隋的新都就选在了这里。

二、建造的过程与基本布局

1.建造过程

隋新都是文帝开皇二年(582)六月下诏动工修建的,工程的具体设计和督造人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整个工程的进展速度很快,至当年年底,已大多基本完工。由于隋文帝在北周时曾受封为大兴郡公。所以这时他就命名新都为大兴城。同时也把宫城命名为大兴宫,宫城正殿命名为大兴殿,大兴殿外正门命名为大兴门。

新都所在的万年县改名为大兴县,新设禁苑命名为大兴苑,城中又有寺院命名为大兴善寺。这样到处都用“大兴”来命名,除了其纪念意义之外,大概隋文帝还希望藉此表征隋运永兴不衰。第二年三月,正式迁入新都大兴城。

大兴城的建设是宇文恺完全按照预先的总体规划设计施工的。宇文恺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建筑设计家,他把都城平面布局规划得十分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东西宽9000多米,南北长8000多米。城周长35.5公里。由于城墙过长,整个新都的修建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完工初期的大兴城城墙还不是很高,以后又陆续增筑过多次,见于记载的就有隋大业九年(613)一次、大业末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两次和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一次,前后共五次。

2.基本布局

大兴外郭城,南、东、西各开三门,至唐相承未改。北面两门,都在宫城西侧,西为光化门,东为华林门,唐避武后祖讳改为芳林门。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了排列规整的坊市。

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两侧相互对称。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为55坊,朱雀街东因为在城东南角被曲江池占去了一坊地,所以比街西少了一坊,只有54坊。此外,在朱雀街东西两侧,还各用两坊地面积修筑了东市和西市。

坊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实际上是一个个被圈起来的官吏和一般市民的居住区,东西两市则是市肆集中的商业区。

宫城也就是大兴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内部分为三大部分。中间部分供皇帝寝居临朝,狭义的大兴宫或宫城指的就是这一部分。

东面为东宫。是皇太子的寝居之地。西面为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南面有门连通皇城。北面有门出城入大兴苑。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大院除个别部门有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此外,祖庙和社稷坛也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说法,分别排列在皇城南垣内的东西两侧。

为了解决宫廷和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宇文恺在大兴城中还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水几条水渠,流贯外郭城、皇城、宫城和大兴苑。

曲江池本来是一处天然水泊,秦汉时即曾加以修凿,辟为游赏胜地。宇文恺进一步疏凿整治,使其占去整个城内地势最高的东南隅的一坊地,一方面作为水库,调剂城内供水,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了一块风景区,并在这里修建了离宫别馆,以供帝王权贵们游赏。

隋文帝忌讳曲江的“曲”字,便根据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芙蓉池,同时把曲江池边的园林馆舍也命名为芙蓉园。

大兴苑在城北,西起汉长安故城(包括汉长安城在内),东止灞、浐河岸边,北至滑水,南抵大兴城下。大兴苑的设置,主要是供帝王游玩,但它对保障大兴城,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到巨大作用。因为大兴城的宫城北墙,也就是外郭城的北垣,外面没有其他依托,北面的龙首原又是一个制高点,很容易对宫城构成威胁。把北面划为苑囿以后,就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东面的灞水以及四周的苑墙,来拱卫皇宫。

三、大兴城的总体设计思想

大兴城所选的位址虽然地形开阔,但不像汉长安城那样平坦,整个城址起伏不平,有许多冈坡。后人附会《易经》乾卦之数,归纳云朱雀门中轴线上有六条高坡,说是宇文恺特意“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于是便置玄都观和大兴善寺以镇之。

事实上宇文恺规划大兴城时虽一定程度上对地形起伏有所考虑,但总的设计思想是完全把整个城市作为个平面来考虑的,不然他就不会把大兴城建造成这样规整对称的几何形状了。而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之美,也就必然会妨害对于地形的合理利用。

大兴城的情况也是如此。譬如所说为“帝王之居”的大兴宫,今海拔410米等高线从东北角向西南角呈对角线通过,也就是说,宫城一半高程在410至415米之间,一半在405至410米之间,可全城109个坊中,却有80个左右的坊,高程都在410米以上,高程415米以上的坊也有40多个。

看起来这个“九二之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如果和城东南角的一片430米以上的高地比较起来,就更为逊色了。高宗以后,唐代皇帝大多都不常住这里,本身就说明太极宫的位置不够理想。

如果再看看百司所在的“九三之位”,情况就更为不妙了。这里正是大兴城中地势最低的区域,紧挨着皇城的兴道坊,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时曾被一场大雨把全坊500余家悉数漂没,可以想见其低洼的程度。

虽然“九五贵位”上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确是宇文恺着意安排,利用了这块高地,但从大兴城内寺观总的分布情况来看,却看不出高低地形区域之间有什么明显差别,宇文恺显然没有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大兴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平面形式上的整齐对称。

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首先直取都城大兴,其后即因隋人之旧,定都于此,并把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李渊攻克大兴城时很顺利,对城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所以唐初长安城内的建置基本上一切承用前朝旧规,没有什么改作。

只是把大兴宫和大兴殿大兴门分别改成了太极宫、太极殿、太极门,大兴县又改回为万年县,大兴苑改称为禁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