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①对比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解释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②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③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缺点理论并谈谈你的认识;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2024-02-06 13:01热度:6600

第一个问题:
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在实际应用中,存款准备金率并非单独应用,而是根据货币政策的目标搭配其他货币调控工具使用。
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货币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通常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储备水准来实现。(1)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并影响货币储备量和货币基础。(2)贴现率——以影响储蓄机构使用资金的成本,来影响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基础。(3)存款准备金率——其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4)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其变动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早期,贴现政策是美国调节货币和信用流量的主要工具;后来,美国不断运用其它调节工具,但一旦发现公开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相一,且前者在实际调节中更具有弹性,而后者的“刚性”易导致直接的货币供应减少、出现经济不景气和伴随高失业率时,1990年12月,美联储取消了对所有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在1992年4月,也将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2%降到了10%。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干脆完全取消了所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公开市场操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
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多于他国,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八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虽然我国在积极改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在1998年至2000年处置亚洲金融风暴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他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1)货币政策工具太多,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2)自2003年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至7%之后,一直到2008年6月25日,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1次,达至17.5%。既出现让人感觉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简单的认知,又出现信贷资产增长变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济不景气,伴随部分企业倒闭出现较高失业率的“刚性”结果;(3)更重要的是,在现代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运用,更多地应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来确定和执行,而非自身可调配的权力。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体,组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应该是我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单说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2008年9月2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2008年第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次数之多创历史之最。 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在以往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不过,从去年开始,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常态。 央行在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称,上半年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已“基本上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央行表示,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一说法与之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的央行表态,没有大的差别。 当前,流动性过剩矛盾已成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的目的还是冻结流动性。当前货币供应量依然高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抽走银行资金,减少放贷最有效的方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8.48%,始终维持在高位;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7万亿元,已是2006年全年增长额的90%。2008年9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将再次深度冻结银行约千亿元资金。截止2008年9月25日央行已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5个百分点,合计冻结约万亿元资金。普通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将提高到12.5%,已逼近10年来13%的历史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内物价存在不小上涨压力。央行在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进行了4次加息。目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常备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也是为当前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一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