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关于外汇储备和增发基础货币的关系

2022-11-13 17:08热度:1295

两者是同时进行而不是因果关系。
如果用商品贸易来讲的话,出口大于进口使得外商用人民币支付要大于中国商人用外币支付,于是对人民币需求增加,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于是央行增发货币满足市场需求,就等于用人民币换外币,央行的外汇储备同时增加。
直接投资也是一样。
即使是商品出口时是用外币计算,中国出口商拿到外币也不能在国内使用,还是要到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这跟外商直接兑换是一样的效果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为背景,分析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首先从财政政策来说,目前我国的三驾马车中我们的出口将会继续受到影响,同时通过这次的危机,西方消费观念有一定的改观,所以出口方面可能继续不振,但是为了外汇,国家可能会继续降低税率,提高贴税来缓解/促进出口。消费这个层次(扩大内需)表面上看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实质是后劲不足,一个国家的消费不是一两个富人就能拉动的,)所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面可能会是一个持续提高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得通货膨胀产生,这是目前拉动国内内需的最好方法(也是保八的手段,很白痴,但是很有效,数字看起来很漂亮。这一点可以放心的是不用担心挤出效应或者说国进民退的现象,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钱)。在税率调节方面,可能在消费领域会有所调节,降低一部分的税率,但是在收税的范围上会扩大,例如物业税有可能今年开始。总之2010年国家的税收肯定是比2009年高,至少是平齐的。(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这不是因为政府做了多少,也不是资本家仁慈了,而是根本就涨不上去,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东西,即便滞涨来了,中国的百姓依然能够靠馒头,米饭加榨菜的毅力活下去)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目前我们的国家的任务就是扩大需求量,将出口剩余的部分争取在国内消费掉。其次,货币政策,这个政策我们国家已经说了,继续保持平稳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略带扩张性的政策。就是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种需求。我们国家这十年来是有意的保持略微通胀的状况的,因为这种状况对经济增长有好处。之所以说他是略微的通胀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目前扩大内需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目前会实施一些选择性的货币政策,例如对消费信用的控制,防止在这种高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出现次贷危机,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防止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不动产信用的控制,以及道义劝告都会出现。(这里面的实例你自己去找,不难找)说到货币政策不得不说说货币政策时滞,这个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当我们准备紧缩银根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使得我国不得不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一旦转变成经济危机,后果相当可怕,因此我国目前在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相对饱和,随着政策效果的到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又不敢进行过分的抑制通胀的手段,财政收入方面我们的政府也不能减少,因为一旦政府没有钱,财政支出也就是空话了,这个就更可怕了。目前我们国家会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