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良之隆·2021第九届中国食材电商节上有哪些?

2023-12-20 04:04热度:2263

今年的第九届中国食材电商节有150家全国百强餐饮、全国百家连锁、区域百家连锁、亿元宴会大店等参加,像西北、杨国福、老乡鸡等等国内知名品牌都参与进来了。

2021的特殊意义?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开启了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起点上,回首2020,我们分外自豪:“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展望2021,我们信心满满: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为什么说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对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近日,围绕相关问题,几位专家谈了自个得观点。

  1、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什么说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刘元春:要理解2021年的重要性,首先要理解“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性。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未来五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重构期,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实现期,是顺应新趋势、形成新格局的关键期,是中国发展战略深化和转换期。面对外部环境的加速重构和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目前,我们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下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问题依然不少。境外疫情在不断蔓延,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旧存在;国内部分领域面临的结构性风险挑战也值得关注。应该说,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未来面临的问题依然复杂,仍需披荆斩棘。2021年,我们必须保持奋斗姿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十四五”开一个好局。

  辛鸣:我们常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起步开局之年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今年,我们要准确把握住新发展阶段的特征,真正建立好新发展格局,切实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确保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蹄疾步稳。

  韩喜平:2021年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期盼,开门红意味着好兆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理解这个开局之年,开局之年是否好,直接关系着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此外,当前,境外疫情还在蔓延,国际环境更为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局之年能否战胜挑战、打好基础,事关我们下一步发展。

  记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您看来,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

  辛鸣:中国共产党战胜风险挑战的法宝很多,这里我仅举两条: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最重要最根本力量来源。第二,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2、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任务之首。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对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刘元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科技发展、创新驱动将会是现代化征程中最核心的推动力。

  如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未来5年,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国家科技力量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大市场孕育大创新体系的作用,使中国真正能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事实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关键就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实现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落实“十四五”战略布局,一个要点就是要全面启动核心技术攻坚战,改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把握住创新驱动这个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动力源。

  韩喜平:将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先,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当年,我们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今天我们取得的发展也离不开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创新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共识。

  其次,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考量,它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所具备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在量子信息、中微子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可以说在科技创新上具备了更多条件。

  再次,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安排。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新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后,这是我们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选择,针对个别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凭借技术优势对我们“卡脖子”的局面,我们必须改变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尤延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部分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将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首先,科学技术孕育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可以从新的领域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权。其次,科技发展带来了竞争新焦点。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然成为了竞争新焦点,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最后,科技发展构筑了经济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前沿科学与经济的结合愈发紧密,科技创新将成为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

  记者: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辛鸣: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个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坚强的领导核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一起,依靠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做好自己的事,自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