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银行什么时候恢复原油交易?

2024-05-10 07:18热度:7805

国际原油期货恢复交易恐怕至少要等6个月。

1.中行原油宝事件已经引起国家有关尽管机构的高度重视,必将对相关产品进行政策优化和调整。

中行的原油宝事件饱受诟病,已经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这个原油宝事件可以成为原油期货投资的“灰犀牛”事件:知道有风险,但是没想到风险会这么大!百年历史以来的首次负油价被忽视风险管控的中行遇到了,栽了跟头,代价惨痛!银行和投资者双输。但是,主要问题在于中行,这点毋庸置疑。

中行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原油宝产品定位存在重大问题。

原油宝产品涉嫌超越了一般性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原油宝是挂钩美国和英国原油期货合约的交易产品,不允许带杠杆。但是,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很大,已经超越了商业银行理财对投资者的风险等级要求,却包装成理财产品对外销售,涉嫌向不符合风险等级的投资者销售金融产品。

严格说,原油宝产品属于类期货交易产品,也存在暴涨暴跌、平仓难度较大的风险,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新近修改系统以适应负油价来看,这个风险是无限的。

从现有信息看,中行对于这种高风险投资产品的“适当性”风险提示是远远不够的。 中行在协议中只是一般性地做了风险提示,未能醒目地提示该风险很高或者是无限的,所以,投资者才“一头雾水”,外界也是“大跌眼镜”,看不清楚了。

(2)中行风险防控完全失灵。

首先,4月8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发出公告,提醒能源产品价格可能为负值;4月15日,交易所发布测试公告,如出现负值,则交易和清算系统将能够继续正常运行。这说明该交易所已经预见到油价可能会出现负值。然而,中行却“熟视无睹”,没有任何反应,暴露出该行风险意识的淡薄,危机意识太差。

其次,选择期货合约临到期日进行交割,那时的流动性已经很差,特别是这次历史性的“暴跌奇观”,美国叠加疫情影响,石油需求骤降,只能企求储存起来,但原油库存即将胀库,交易商纷纷卖盘,但是已经没有多少对手可以接盘了!而建行、工行均在4月15日前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负价格测试前后进行了平仓操作,未造成像中行原油宝这样惨重的损失。同样幸运操作的是,全球最大的美国石油基金USO提前在4月中旬完成移仓换月,避免了这场浩劫。

另外,原油宝产品不是投资者直接面对交易所,而是中行对接交易所。因此,中行有责任应对投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预见、可承受的范围内。中行这种任由风险无限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被动”做法是有违协议约定的,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但究竟责任几何,这得看后续如何认定。

(3)中行交易操作仍然存在重大问题。

中行未能触发“强制平仓”操作。4月20日晚上22点,为交易停止时间,彼此中行系统应该“强制平仓”,然而,这没有发生。而且,按照协议约定,在投资者保证金充足率低于20%时,则中行会逐笔资金“强制平仓”,以确保保证金充足率提高到20%以上。

此等机制能够保障投资者最多就是损失本金,而不会出现“负价格”的损失。如果中行系统能够在 “穿仓”前做到及时“强制平仓”,投资者也不至于被迫“轧差”到历史“负价格”,还要倒贴两倍的资金。保证金充足率下降至20%时,中行如果强制平仓,则投资者至少还剩余20%的资金结余,不至于还要倒贴。

在中行的个人账户商品业务交易协议中,也约定“在市场波动持续不利于客户的情况下开仓合约可能被银行强制平仓”。在油价持续暴跌甚至“穿仓”风险极大时,中行应该强制平仓。

4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就中行原油宝事件作出回应:对此风险事件高度关注,第一时间要求中国银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中国银行尽快梳理查清问题,严格产品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市场异常波动下应急管理能力。

5月4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明确,必须坚决维护投资者利益、严肃市场纪律,对资本市场造假行为“零容忍”。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适度性,提高专业性,尊重契约,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大家都能看出,金融委这番要求的指向性很明显。

因此,国家有关监管机构必将对中行进行调查,这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

2.原油宝产品部分投资者必然对中行提起诉讼,这个过程将可能是比较漫长的。

尽管中行5月5日提出了和解方案,但是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买帐,并委托律师事务所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投资者分散在各地,可能会在多个地方的法院进行诉讼,因此,“多点开花”的情况下,这个诉讼恐怕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快者几个月,慢者半年都不奇怪。因为涉及金额高达几十亿,任何一个法院审理都会更加重视,都会更加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