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三峡能源再度涨停,靠什么维持高市值?

2023-06-01 20:12热度:7388

我是老霍杂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三峡能源今天再度涨停,没有给散户再度上车的机会,主力意在10元以上,不排除狂拉到15元以上的可能,这是因为~

我们分析一下三峡能源刚上市,第一天涨停无悬念,第三天开始打开涨停,换手率50%以上,有部分散户买进,第四天后开在平价,把一些赌它开盘涨停的散户,震了出来。第五天直接开盘拉升,直至涨停。今天周一,开盘涨停。

看了以上盘面,主力已经吸筹结束,从今天开始拉升,意在长远,最近碳中和炒作比较疯狂,主力借助国家大型电力项目,又是风力发电的龙头,也是新能源的大型电力代表,预估这一波能把股价拉到15元以上,有个南方能源媲美的。

至于市值,我们发现三峡能源的毛利润非常高的,达到了52%以上,这个利润是非常可观的。预计最近几年,都会大幅度增长。

总之,现在所有的新能源,碳中和,都有良好的表现,三峡能源也不例外,我们期盼着三峡能源,给我们一个良好的预期和收益。(股市有风险,此问答不构成投资参考,请勿模仿操作,风险自但)

现在的房子二十年后将价值如何?

要搞清楚,现在的房子二十年后的价值,那要就搞清楚房地产的前生今生。

摘要:(提示:内容已尽量精简,但仍然很长)香港的住房政策概要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概要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每一个城市的资本积累都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要大笔投入的城市化建设的起始资金从哪来的问题)。当时,依靠农业部门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被迫仿效香港,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这就是后来广受诟病的“土地财政”。

所以从98年房改,2003年招拍挂模式实际是学习的香港模式。那么香港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香港“公私两手抓”,公租房占30%;一方面政府将私人住宅市场放开,让房地产商更好的服务于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同时通过土地转让金、税收等获得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将财政收入投入公共住房建设中,大力发展公屋、居屋,补贴低收入阶层,保障他们的生活。香港的公共住房制度建设完善、层次分明,按照收入由少到多,居民依次可以申请租赁公屋、购买居屋和购买夹心层住房,充分考虑了各个阶层的诉求。

公屋相当于廉租房,实施的关键:

一是价格是否足够低(下图2,相当私人住宅租金的六分之一)

二是覆盖面大(提供33756个单位的公屋,28.83万个家庭在轮候,平均轮候4.1年。2016年数据)

三是打击滥用和利益寻租。(《富户政策》和资产申报,退出机制等)

根据wind信息统计,截至2015年香港有公营租住房屋78.33万间,占香港总住户249.9万的31.3%。

居屋就是廉住房,低于市场30%~40%的折让价获得属于自己的住房的一种保障机制。

那么香港的房价跌了吗?如图:

在这样房价一路高涨的情况下,特区政府也没有过多干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香港奉行自由经济政策,二是政府也依赖房地产市场带来收入,就是土地财政。

新加坡的房价控制比较好,主要是一方面完善的公共住房制度,主要是组屋,使82%的居民住上了价格低廉的房子,保障了居民的基本居住条件。

我们还是看那三个问题:

一是价格是否足够低(低廉的价格(平均4.5年购买一套4居室、另有丰厚的补贴)

二是覆盖面大(新加坡的组屋可以覆盖是82%的人。2016年数据)

三是打击滥用和利益寻租。(转售限制及严格的惩罚机制,退出机制等)

执行共管公寓:比组屋居住条件好一些的公共性住宅,又叫EC公寓,地契一般是99年,是为收入超过组屋上限,但是还不是富裕阶层的 “夹心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组屋一样,也有相应严格购买资格管理和打击滥用和利益寻租的法律制度。

新加坡的私人住宅市场,私人住宅市场的土地是开发商向政府买的,分为永久性的私人土地(包括999年)和99年地权的土地,私人住宅分为两种:私人公寓和有地私宅,因为严厉打击国外购买者吵高楼价,新加坡政府大幅提高了印花税等。新加坡的房价仍然是全球最贵的城市之一。

中国目前的住房以自住房和出租屋为主,构成了城市住房的大生态。商品房是98年房改后出现,由开发商向政府购买土地使用权,销售给普通符合条件的市民普通住房。其他自住房大概由福利分房,单位宿舍,大院等构成。这部分已经并入商品房,在二手市场流通。出租屋的提供者主要由城中村的业主和商品房的业主提供。市场定价。

2016年我国约有2.55亿城镇家庭

1998-2016年,共卖出住宅1.2亿套

大约50%城镇家庭住在1998年之前的住房里.

“土地财政”并非中国专利。从建国至1862年近百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依靠也是“土地财政”。同土地私有化的旧大陆不同,殖民者几乎无偿地从原住民手中掠得大片土地。当时联邦法律规定创始十三州的新拓展地和新加入州的境内土地,都由联邦政府所有、管理和支配。公共土地收入和关税,构成了联邦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土地出售收入占联邦政府收入最高年份达到48%。

对比中国土地财政,就可以想象当年美国的“土地财政”规模有多大。2012年,中国国税收入11万亿,如果48%,就相当于5万亿,而2012年“土地财政”总收入只有不到2.7万亿。中国土地财政,就是从90年代初算起,迄今也不过20余年。而美国从建国伊始,直到1862年《宅地法》(Home stead Act)规定土地免费转让给新移民,前后持续近百年。1862年后,联邦政府的“土地财政”才逐渐被地方政府的财产税所代替。

土地私有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任何改进,都要先以不动产升值的方式转移给土地所有者。政府需要通过税收体系,才能够将这些外溢的收益收回。税收财政的效率几乎完全依赖于与纳税人的博弈。制度损耗带来的利益漏失极高。而在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任何公共服务的改进,都会外溢到国有土地上。政府无需经由曲折的税收,就可以直接从土地升值中收回公共服务带来的好处。相对于“征税”的方式,通过“出售土地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的效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为有持续税收的项目融资。

关注问房四宝:查阅以下文章详细了解一句话说不清楚:中国房价不可能长期下跌的原因期待房地产的“核弹”让房价回归理性中国的未来之变局可能

1,加大廉租房建设,大力推行租购同权。

2,加大廉住房建设,推出先租后售的政策

3,土地财政退出,税制改革

那么还是回到最经典的三问:

1。足够便宜吗?

2。覆盖面足够广吗?

3。打击滥用和利益寻租政策立法完善吗?

土地财政退出,税制改革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也非常深(就是莫言的意思)。

1。税基*税率大于土地财政的收入,这个好理解吧。税基就是人数,税率涉及税痛感。

2。税基是纳税人,收税人呢?这个有点复杂至少和现在的情况比。

3。不能说的问题。

我们未必要预测20年后,而是每年都可以回顾这三问,逐步就能知道未来20后,房价相当于什么。您的评论和转发是对坚持原创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本文系问房四宝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