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中央银行应不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

2023-12-19 03:48热度:4087

我国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其实这是句政治性的目标,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以下摘自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般分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亦称“中介指标”)两个层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期望货币政策运行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总体目标所能发挥的实际效应。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要同时满足四项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各国都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1990年,新西兰率先提出,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其后,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接受了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德国则一贯奉行“保卫马克”的政策

别把西方的那些玩意生搬硬套给中国。。。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 不可能0通胀的 而且厂商和居民都是有预期的,LZ可以看一下barro的reputation模型

澳大利亚近几年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就业情况如何?

为了避免澳大利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陷入衰退,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一)迅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1.连续大幅下调利率截至2008年8月底,澳广义货币增长年率为14.3%,较今年1月高峰时的19.3%降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信贷额增长年率仅为10.5%,较去年12月高峰时的16.3%降5.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反映出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严重恶化情况下企业信贷大减、经济活动收缩的严峻局面。在经济明显呈现疲软迹象且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际,一向严格奉行通胀目标制的澳联邦储备银行08年下半年被迫调整其货币政策取向,而且其政策转变十分迅捷。它在8月初虽未调降基准利率,但却于8月上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注入巨额流动性,促使当时曾一度相当紧张的同业市场利率降低约50个基点。其后,从9月起开始连续降息,联邦现金利率从最高点的7.5%下降到目前的5.25%。基准利率下调后,各商业银行均已将其房贷利率下调1%左右。由于澳官方基准利率目前仍居较高水平,澳联邦储备银行今后仍有相当大的减息余地。市场纷纷预期澳基准利率在2009年年底之前或将陆续降至4.5%-5%。2.采取多种扩张性货币政策(1)澳联邦储备银行通过大量增加公开市场流动性、增加回购品种、扩大回购抵押品范围、牵头与国内其它金融监管当局签署并发布《关于金融危机管理的谅解备忘录》,并与美联储等其它各国央行联手设立货币互换机制等多种方式,设法缓解全球金融风暴冲击,避免澳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为保障货币政策尽快传导至实体经济,它还与澳联邦政府联手向银行界施压,呼吁澳各金融机构将减息讯号同步传递给各自的借款人。(2)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对公众银行存款实行三年的存款保证。(3)从提高金融透明度入手,继续加强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二)迅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自08年9月中下旬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已连续出台多项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维护经济增长。9月26日,澳大利亚财长斯万(Swan)宣布,澳政府将出资40亿澳元,用于购买澳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以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澳RMBS市场流动性近乎枯竭的困境,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信贷能力。Swan表示,政府暂时持有的RMBS将待市场环境好转后在二级市场售出或由原持有人赎回。10月2日,应澳各州领导人的共同请求,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COAG)决定加快启动总额为200亿澳元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以阻止全球金融危机对澳大利亚的影响。该笔基金将用于建设公路、港口等公共设施,并欢迎私营公司与政府就此开展合作。10月初,澳新银行、西太银行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已从澳大利亚政府管理的主权基金―未来基金(Future Fund)获得总额为42亿澳元、最长期限达10年的长期融资,以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银行业流动性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澳政府决定增加100亿澳元的政府财政支出投入,其目标是为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通过提高养老金标准、关注解决生活需要、为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支付子女抚养费用以及为首次购房置业者提供资助和提供培训费用等手段方式改善民众生活条件和水平,进而以此为契机,带动内需的扩大。(三)其他经济政策 1.加强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的贸易关系,以避免出口出现大幅下滑。2.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3.限制移民,保障本国就业4.对部分制造业采取特殊的保护政策。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制造业占主导地位是澳大利亚工业的基本特点。因此,保持制造业的稳定是避免经济下滑的关键。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国制造业厂商采取三项主要保护性措施,一是实施对外的临时制造业保护关税;二是规范企业的红利政策,避免过度企业过度流失资金,保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充足性,从企业自身寻求解决资金短缺的良策;第三鼓励汽车购买,政府对公司购买新车提供税务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