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中国经济7月份宏观数据公布要等到什么时间?

2024-01-21 18:44热度:4772

从技术上看,今日大盘跳空低开破位下行,权重指标股止跌企稳,今日股指低开翻红后,全天窄幅震荡。大盘日K线收一根探底假阳线,带较长上影线,量能继续萎缩,从价量和K线运行的结构来分析,大盘构筑W的机会较大。而且目前权重股历史低估值,和技术性超跌越来越强烈,加上临近2600筹码区,大盘孕育反弹的概率较大。今日消息面利多方面较多,发改委的表态进一步确定了下半年依旧是控通胀,调房价,A股的新股上市压力有增无减,众多公司排队融资,资金面压力较大;而国外股市走势不佳,给A股雪上加霜。短期股指震荡探底为主,由于创业板积累了较多获利盘,投资者注意短期调整风险,控制好仓位,关注医药、农业、食品板块以及被错杀的绩优个股。

不要买股票什么的.这会吧没买的人拖跨

怎样获取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相关数?

   当前我国税收负担的分析判断

  这里首先有一个宏观税负的含义及衡量指标问题。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

  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

  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根据统计政府所取得

  的收入的口径不同,我国通常就有了三个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财政收入

  ”指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

  、变卖公产收入等)。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

  ”,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

  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

  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而中、小口径指标则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财

  政真正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将这三种不

  同口径的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状况及变动趋势如表1: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与小、中口径的宏观税负相比,在

  数值上要高出很多,例如2000年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14.1%,中口径的宏观

  税负为15%,两者相差不大,但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为25.1%,则差不多是小口径

  宏观税负的近两倍。
  

  由于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真正反映企业和居民负担水平的指标,从这一指标看

  ,应该说目前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费负担偏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

  后劲。

  首先,按照我们测算的数据计算,2000年我国税费总体负担占CDP的25.1%,

  而考虑到对预算外、体制外收入测算的保守性,这个税负水平应该是实际税费负担

  水平的下限,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一指标早已超过了30%(米建国,1996)。
  即使是

  25%的下限,虽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但与发展中国家16%-20%的水

  平相比,却高出不少。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但宏观税负水平却是在不断地提高,从1997年到

  2000年,大、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大体上都增加了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个

  百分点,这表明最近几年来,在“费改税”没有大的起色的情况下,主要是由于税

  收的超常增长带来了税费总负担的不断提高。
  

  再次,从一定时期剩余产品的价值量与税费负担量分析,由于税费主要来源于

  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价值,而为了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

  要,税费总额只能是同期剩余产品价值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据测算1999年剩余

  产品的价值量是26530.94亿元,占GDP的 32。
  4%,而当年税费总量占GDP的比重

  按保守的估计也达到24.1%,可见留给企业的就不多了。而且由于不同所有制企

  业之间存在税费负担不平衡的问题,更加重了问题的尖锐性。所以从总量看,由于

  税费负担过重,作为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进行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的实力和

  动力,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机,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我国宏观税负,除了上述税费总负担偏重以外,在税负的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

  别和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税负重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重于外资企

  业,大型企业重于中小企业,内地的企业重于沿海企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行业重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等。
  这种状况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不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