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是什么?

2023-12-25 12:37热度:5931

1、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引导经济活动。
(2)法律手段
①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4)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3、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2、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3、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4、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表现为货币供应量M2增长过快。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盯住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包括流通的货币、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客户保证金(2001年开始纳入M2)。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00-2006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增幅达17%,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为29,88万亿元,2006年货币供应量(M2)为34,56万亿元,到2007年二季度末,我国货币供应量(M2)达到37,78万亿元。以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衡量指标,1996-2006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流动性过剩的规模约为4.8万亿元,其中,2003-2006年间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规模约为3.5万亿元,占流动性过剩总规模的72%。
5、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