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2016年全国年度热词——买房

2023-07-01 14:30热度:1467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经历了一场蔓延一二三四线的“楼市狂欢”。2015年一线城市的刚需客还在纠结要不要入市,到了今年他们只能纠结要不要回二线买房了。

春节之后,合肥、苏州掀起了第一拨二线城市回暖的高潮,紧接着南京、武汉、郑州,所有二线城市无一落下。二线城市的刚需们抱怨回乡置业的投资客推高房价,一线的刚需们在纳闷“怎么二线都涨了,一线还冷却不下来?”

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讨论着买房,“你买房了吗”甚至可以替代“你吃了吗”成为2016年年度问候语。

犹记得今年两会的主题是“供给侧”,到房地产领域就是“去库存”。年初两会前后,央行还推出一系列信贷**政策,不断释放流动性激发住宅需求。不到数月,全国楼市的火都被点着了。

现在再提起“去库存”总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因为从十一黄金周开始,全国开始了房地产“白银时代”以来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限购、限贷、限价、限融、限投,全国21座城市扎堆发文,上海和多数二线城市在之后还不断加码。离元旦还有9天的时候,郑州、武汉两城房管局连夜发文抢在年尾时再限一波。

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鼓励开发商降价去库存。今年年底,开发商同样被严控起来。11月,南京、佛山、广州等地出新规,房企拿地必须使用自有资金,一些现金流不足的中小型房企直接被掐断“命脉”。

中介门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年初就已实施的新广告法在限购之后开始真正落地。执法部门巡查过后,中原、链家、美联物业那些红的、绿的、黄的价目表全部消失,留下光秃秃的铝合金框架,空气中一片肃穆。

市场下行了吗?至少成交量是稳住了。国庆假期之后,全国主要城市的楼市开启“速冻”模式,据中原数据,截至10月底,全国主要城市成交量普遍下调40%。11月,多个城市成交量继续下跌,上海11月新建商品房成交量跌至13万平方米的谷底,中介现“裁员潮”;深圳新房在12月首次出现量价齐跌;南京出现近19个月以来的首次下跌,其前期累计涨幅达到61.2%。

调控政策堵住了供需两端的口,不仅是市场交易,开发商下半年明显减少了入市数量,且不说某些城市大面积出现捂盘惜售的不合规现象,一些原本计划在年底入市的项目还干脆取消申请预售证。正常情况下,年底都是开发商冲刺业绩的时间,

这个时候不入市,完成不了销售目标怎么办?参考主要房企的半年报,万科上半年销售额为1900亿,完成全面销售目标的63%;恒大上半年销售1418亿,完成年度目标的71%;碧桂园上半年销售1251亿,由于业绩“好得出乎意料”,中途将年度目标从1680亿元提至2200亿元。

很明显,限购还未到来之前,不少开发商已在上半年“锣鼓喧天”的楼市赚得盆满钵满,下半年稍许“收敛”是没有问题的。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楼市调控政策,提出了限贷、限购、问责等三方面内容,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要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力促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照此看来,政策调控很有可能成为明年的主基调。

再说两个故事。

圣诞节那几天,一个在英国留学的朋友趁着放假回了一趟国,回国的目的是买房。朋友是山东人,看中了杭州的房子,出发之前在微信上问我:“我想买一套500万左右的房子,有推荐的吗?”

“杭州限购了,你的户籍不在杭州怎么买?”我问道。

“限购?什么时候的事儿?杭州房子这么便宜限购做什么?”朋友说道。

于是我开始不厌其烦地解释,在他被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的这一年间,祖国大地经历了什么,杭州在上个月初实行了外地人全面限购的政策。

“哦,那我再加几百万买套不限购的别墅好了。”微信那头回复道。我用“哈哈哈哈哈哈你开心就好”结束了这场尴尬的对话。

这是“腐国”土豪的故事,还有一个深圳90后的故事。一个家庭富裕的成都姑娘,来深圳后一直租住在著名的玻璃海景房“红树西岸”。年初房东预感市场不好,年租金一口气涨了10万。朋友怂恿她干脆把房子买了得了,她呵呵一笑“我宁可去国外买地也不会在深圳买房”,然后交了30万房租继续住着。两个月后她在意大利花1000万买了一块地,说是计划做6栋别墅。

同样是在前几天,姑娘说她买了一套深圳湾1号,已经开始缴月供了。我翻了翻这个深圳顶级大平层的在售价目表,最便宜的一套可以买7块意大利的土。

这两件事情极大地冲击了我的三观,所有的声音都在指向楼市正在冷却,房产成交在年末翘尾已然无望,此时入场的投资客在我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面对调控政策时风轻云淡,让我体会到什么叫“高端购房者”。总有限购打击不到的墙角,总有冷却不下的热钱。

(以上回答发布于,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