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语文的问题。急急急!!!回答好的,还会另外在加分哦!!!

2024-05-26 04:56热度:5050

1、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刘瑞芝 --------------------------------------------------------------------------------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史记》一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了。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显示出了他高超的文笔。在刻画人物时,他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栩栩如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司马迁就只用短短几个字来形容蔺相如对秦王不满的神情。真可谓一字千金,入木三分!试想一下,区区一个宦臣门下的食客,在如此强大的一个国家的君主面前居然显得如此镇定自若,如此临危不惧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波折起伏的情节让我们感到心惊胆怕。每时每刻,我们的心无不是为蔺相如的生命而着急。司马迁描写蔺相如这个人物时,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可谓是匠心独运。首先是缪贤推贤,从侧面显示蔺相如的机智;接着,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后来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在“渑池会”里,我们更是敬佩蔺相如的胆量和高尚的爱国品格。秦王诡计多端,“请”赵王鼓瑟,后令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如此欺负其君,也要求秦王用盆缸为赵王奏秦声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蔺想如走向前递盆缸给秦王,并跪着请求秦王。秦王还是不肯击 。接着蔺相如竟然“口出狂言”道:“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左右的兵士都想杀了蔺相如,但是“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得己就为赵王击缸。蔺相如就命赵国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缸。”司马迁在这里仅仅用了十个字就把蔺相如那种“气势压人”的神情表露无遗。从而显示了蔺相如置自己之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的伟大情操。这也显示出了司马迁那高超的写人技巧。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可以说,蔺相如作为一个文人,总会让人感到他只会“文”不会“武”。然而不然,司马迁在描写蔺相如这个神奇人物时,不但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多谋,也同时表现了他的“胆大包天”。综观全文,蔺相如是主角,而廉颇只是一个配角。然而,廉颇在司马迁笔下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文章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他的勇。经过“渑池会”后,回国赵王就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于是接着就发生了“将相和”这个故事。廉颇作为一位武人,一位大将军,只会在战场上表现出自己的本性——勇敢、猖狂。勇而无智的他在司马迁笔下只用一件小小的事情就钩勒出来了,并且笔墨少得可怜。堂堂一位大将军,竟然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后闻相如之心,便“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下请罪。之后,廉颇和蔺相如便成了刎颈之交。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廉颇的描写,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司马迁的天匠之笔——蜻蜓点水。前后只是用短短几句廉颇的语言来描述廉颇,后面一行动“肉袒负荆”就把廉颇的形象刻画出来。无疑,廉颇是一位对祖国忠心耿耿和勇于改过自新的伟大人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记载的廉颇和蔺相如都是爱国人士。从“将相和”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勇于改过的精神。《史记》中还记载着许多爱国英雄。《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司马迁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情节,场面以及廉颇和蔺相如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都会为司马迁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开始我就说到,我喜欢《史记》这部著作,最大的原因是里面的故事描写得很精彩。其实,大多数场面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司马迁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完璧归赵”就是最突出的。在那样的紧张气氛中,蔺相如镇定自若,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讽刺了秦王的贪婪。紧张的行动场面使蔺相如的冷静、机智和勇敢一一表现出来。还有,司马迁也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复杂事件以及重大场面也是《史记》一书珍贵之处。《中国文学史》2、(1)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其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过秦论》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述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3)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任用商鞅,厉行法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离间诸侯各国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其中“连衡”一句为虚笔,因为“连衡”的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秦国毫不费力地收复了西河之地,并占领了魏国西河以外的土地。这一段写得气势逼人,为下文写秦国的进一步扩展,直到统一天下定下了基调。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孝公之后,几代秦君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威慑诸侯。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层,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轻易,反衬了秦国的强盛。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这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的魔影。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段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照,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却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发人深思。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以《鸟赋》《吊屈原赋》最负盛名;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以《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世所重。《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汉书·艺文志》分赋为四大派,将贾谊归属“屈原派”,也就是说贾谊承续了《楚辞》的余绪,且有新的创造,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因而贾谊以其辞赋手段写政论,即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确为刘勰所说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而没有堕入“繁华损枝,膏腴害骨”的泥淖。《过秦论》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使得文势滔滔,有一唱三叹之慨。极化对比,气魄恢宏。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过秦论》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进攻方面的力弱势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问题。秦孝公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个“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这反而突显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九国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烜赫,攻势凌厉,结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始皇时,“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所有这些,都是采取将双方“极化”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瞽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明显豁。同义叠句,气势酣畅。《过秦论》中也袭用赋中同义叠句的句法,可是作者不是不看场合,不看对象,不加选择,不予节制地叠床架屋,使得文字臃肿累赘,而能以气势酣畅之文为表达主题服务。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述说:“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为了突出某种意思,不惜重复数句。作者写秦始皇时之强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四句也只一意,说始皇践帝位奴役天下之人。与秦相对比,写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其地位卑微。一般地说,作文时要惜墨如金,一词能达意则不用两词,一句可尽意则不赘两句,可是这里贾谊却一意连用多句,可谓泼墨如云。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非一辞而足”,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极言”,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由于一意以多句写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尽致,把秦的暴虐之行描述得无一可掩,也把陈涉的出身写得使人印象深刻。以整齐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多重排比,气氛热烈。辞赋中往往铺锦列绣,排红叠翠,排比句如鳞次栉比。可是因为句式少变,致使文字板滞僵直。《过秦论》则变化其用,以多组排句复合,从而犹如繁弦急管般热烈,增强了艺术效果。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作者为了集中排比,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对比条件,着力渲染,且有言过其实之弊。据《史记·六国表》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有“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之事,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作者简单概括了战国时代所有的人才,且加以排比,突出了声势浩大的气氛,和秦日后的崩溃作了鲜明对比。《过秦论》中多用排比,而句式多变,组合有异,这也是本文格高调响的一个原因。潜义伏理,气蕴于内。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仁义的结果。可是贾谊只将施仁布义隐嵌于字里行间,反而铺张扬厉地大写追亡逐北、席卷天下的声势,待到文末点题后,回顾前文一审视细察,始觉作者原来处处设伏,密而不漏。作者于第1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由于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司马迁也认为这属仁义之举。他说:“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作者叙秦的每一阶段,都紧扣住这点。本文题旨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于前文却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之施”,气蕴于内,象呈于外,使人首先从气势磅礴的文辞上得到感染,直到最后才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拨除疑念,释除悬念,把握主旨,则顿觉原来的潜义伏理腾跃而出,熠然生辉,戛然作响。反复比照,导出题旨。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如彼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相“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时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制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于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更为强烈。在如此步步进逼的情势下,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外国和中国在讲“灰姑娘的故事”时候的差别。。。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