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肤色蓝绿的汽车,如何阐释奥斯卡影片《绿皮书》?

2023-12-06 00:28热度:7589

2019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归于电影《绿皮书》。3月1日,《绿皮书》在国内公映。海报上,一辆肤色蓝绿的汽车里坐着两个人,一个黑皮肤,一个白皮肤。一眼望去,这似乎是一部公路电影。先行观影的朋友告诉我,进影院前,最好抱一桶炸鸡,以免勾起食欲。

说完笑话,正经来看,《绿皮书》能够杀出重围夺冠,自然有其自身高明精彩的地方。

绿皮书(Green Book)其实是一本专供黑人使用的旅行住宿安全指导手册。书上不会标记希尔顿大酒店和米其林餐厅,但会指出哪一家旅馆、餐厅是黑人的安全选项。换句话说,信绿皮书保平安。

众所周知,让黑人承受苦难的奴隶制在美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南北战争以政治手段废除了蓄奴,然而要真正消愁民间的种族歧视实现黑白平等却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真人真事。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雇佣了意裔白人托尼做自己的司机兼保镖,带上绿皮书,向种族歧视的重灾区进发。历时八周,这对黑白组合由互不待见到交心朋友,谱了一首温暖的友谊之歌,在温情的结尾,导演力图让观众相信,只要放下偏见,世界就是美好的人间。

“种族歧视”的题材并不新鲜,像《为奴十二年》那样深刻的命运反抗足以表达自由和平等的渴望,而《绿皮书》有何新鲜感?或许它聪明的是摆脱了某些刻板印象。

以往的影片,黑人一惯是贫困的、没文化、受欺压的形象,而唐呢,他一出场坐在黄金椅子上,俨然是个富足的非洲皇帝一般。白人总是可以颐指气使让黑人干活,可白人托尼在《绿皮书》里却被黑人雇佣。

一个天才与一个混混,谁更高尚?街头学来的混世哲学与西装革履的规矩习惯,哪一种更高级?很多事情,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如果能包容不同,就能消解误解,救赎自我。

天才钢琴家唐为白人演奏高大上的音乐,然而白人却不准他使用屋内的厕所,表面上为他喝彩,实际上不过是把当他成一个会弹琴的牲口吧。他曾经不吃炸鸡不听市井音乐,努力让自己把黑人标签区分开来,当赤裸裸的歧视迎面而来时,他总是隐忍,竭力保留自尊,以免使场面太难堪。他活得像个白人,夜晚又痛苦如黑人。他缺乏的不是金钱,是身份认同缺失造成了生命的孤独悬浮,既不是白人,也不像黑人,他算什么人呢?

粗俗、暴躁、大胃、总是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底层白人托尼是上帝派来帮唐解决问题的。没有托尼就没有司机,没有托尼唐多半被白人独尊者活活打死,有了托尼,唐接受了黑人食品炸鸡,有了托尼做例子,唐学会了用反抗维护尊严。出发前唐力图不误任何一场演出,到了最后一场,唐不愿再为歧视他肤色的人演奏一个音符。

这一场旅行,以绿皮书为导航,穿刺矛盾,辅以幽默。旅途结束,各回各家,有幸的是因为迈出了一步此后生活的有些颜色已经和出发前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