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我国在抗击新冠过程中积累哪些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中国经验?

2024-05-29 20:53热度:4518

新冠肺炎是继西班牙大流感后,人类第二次经历的因疫病引起的浩劫,已整整二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付出接近3亿人患病,超过500万人死亡的惨痛代价,更不要说对经济发展及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作为参加过一线救治的呼吸科医生和不断学习密切关注疫情进展的学者,特对二年以来的重大事件作一回顾。1.新冠病毒来自何方2019年12月疫情首先在武汉被发现,2020年1月7日成功分离出毒株,流调结果又显示相当一部分患者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期间曾怀疑穿山甲,果子狸等动物宿主,后来分析发现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新冠病毒差异较大,故穿山甲的假说无人再提。2019年11月或更早,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的库存血液标本中就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抗体。推测武汉疫情确实可能主要来自华南海鲜市场,但真正来源是进口冷冻海产品及其包装上携带的输入病毒,而非穿山甲。就像后来北京新发地、青岛、大连疫情那样,已被证实最初的被感染者,都来自与进口冷冻链有密切接触者。二年时间过去了,在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上至今并没有明显进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下去。2.新冠肺炎我国治疗经验1.非药物治疗,在疫情早期阶段,我们缺少确实有效的针对病因治疗手段。对于重症患者,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氧疗与呼吸机支持能否成功,早期的康复期血浆疗法可能取得了一些疗效。2.抗病毒药:疫情初期因缺少有效抗病毒药,采取了许多非常规做法,如免去了在国外也从未上市的瑞德西韦在我国做安全性试验,直接试用到临床;多种已经批准临床使用的用于抗流感、艾滋病、寨卡、埃博拉等抗病毒药,只要体外实验有些苗头就拿来“紧急”应用。不仅我国,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批准了包括不太靠谱的利巴韦林、氯喹等5种“抗病毒药”的应用。实践证明,效果并不佳。所以,现在也没人再提上述药物。可喜的是,最近已有数个比较成熟且效果良好的抗病毒新药在国外上市或即将上市,给我们带来新的曙光。一个是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另一个是辉瑞的Paxlovid,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领衔研制的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抗体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已获我国批准。该药Ⅲ期临床试验在美国等6个国家进行,结果表明能降低门诊患者住院与病死率达80%之多。据报道也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保持中和能力3.疫苗接种和群体免疫疫苗可分为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蛋白质重组疫苗等多种。从发表文章数量来看,研究最充分的当属mRNA疫苗。我国无疑是全世界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但是,因为病毒的快速变异,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使疫苗的作用,从预防感染,变成了降低重症率,第三针加强针的注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主要目的已经不是预防感染,而是,降低重症。4.2022年新冠肺炎将走向何方最简单也是最正确的回答应是“不知道”三个字。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估计很快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德尔塔变异株等成为最主要流行株。可以推测整体上2022年新冠肺炎病死率和重症率会有所减少,但在上半年患者总数会出现新的高峰。那些没有条件或拒绝采取“动态清零”的国家将疲于奔命。而我们国家采取的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仍然是现阶段最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