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消除通货膨胀?

2024-05-31 05:49热度:5838

高山人/2022.3.19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通胀的全称,并简称为通胀,其实就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整体持续上涨。也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发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进而导致钱不值钱。那么究竟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呢?个人认为只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并多管齐下,方可缓解通胀压力,具体即为:

一是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维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因为通货膨胀往往会引发物价上涨、成本上涨、储蓄下降、货币贬值,进而加剧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更加损害低收入者的福利,反助高收入者获益更多。故此,必须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控物价,避免物价过快上涨。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行为,狠刹哄抬物价,私自涨价歪风,以稳定市场供应秩序,维护普遍民众(极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切身利益;

二是要控制货币发行,避免货币供应总量过多而导致供求失衡。由于通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有效的基本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以稳定币值来促使物价稳定;

三是要注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配套组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并致力平衡各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以避免其相互之间的供求因结构失调失衡而助推物价上涨。同时,作为个人而言,也要养成勤俭节约,量入为出,计划开支,保有积余,慎重投资等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多策并施,多管齐下,上下一致,共同发力,才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缓解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消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不喜勿喷!若有不妥,敬请赐评雅正!

通胀并不需要消除,适当的通胀是有益的,可以拉动经济稳步增长。如果没有了通胀,变成了通胀,那会更可怕,将会步入长久的大萧条。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通胀管理,在通胀快速上升时根据具体的成因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恶性通胀。

一、什么是通胀,通胀是好是坏?通胀即通货膨胀,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通缩即通货紧缩,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

通胀与通缩,是相对应的概念。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如果通胀加剧,就会出现恶性通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胀会打乱进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家竞争力大幅下滑。而通缩会造成产品价格大跌,企业批量破产,通缩会使债务人负担加重,造成银行破产,带来经济衰退。

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通胀太低,其央行为了拉动通胀,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实行了负利率,依然不能拉动通胀。所以对于通胀,不必看成洪水猛兽。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19年8月份的演讲中特别说到:“在这个时代低通胀是才是问题,而不是高通胀”,也表明了目前美国对低通胀的担忧。

但是如果通胀过度,就会变成恶性通胀,比如说委瑞内拉,还有阿根廷,恶性通胀,物价大涨,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那就非常可怕了。因此,各国央行都需要做好通胀和通用期的管理,避险恶性通胀发生。

二、通胀的三个成因及对策至于说通胀严重的时候,如何才能降低通胀率,这需要看通胀的成因。通胀有三个成因,分别是输入性通胀、货币超发通胀、供需失衡通胀。我们分别对待来看看:

第一,输入性通胀,一般是由于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经过层层传导,最终向消费导传递通胀,最普遍的就是石油、铁矿石及各种进口原材料引发通胀,这种通胀与经济周期有装着,很难直接改变,比如2008年时候的高油价等,只能等待经济周期的运转,也可以通过让大型国企补助承担亏损的方式来减少通胀的传递效应。

第二,货币贬值引发的通胀,这主要是由央行印发钞票,投放货币造成,货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物品的度量,当投放的货币M2过快增长,超过了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时,货币的相对价值就会下降,同样的商品就会对应更多的货币,结果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减少此类通胀的方式,就是降低M2的投放增速。

第三,供需失衡引发通胀,供需失衡引发通胀,即因为商品短缺,造成供不应求,商品价格自然上涨。此类通胀发生最为迅速,但相对前两类通胀属于比较容易解决的一种。只需要找准重点,重新形成供需平衡,就能消除通胀。这类通胀如果发生在生产力不足的小国家就比较困难,但如果发生在大国家,生产条件充分,只需要适当引导,通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具有广泛性。

三、结构性通胀需要区别对待通过对形成通胀的成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就可以有效的进行通胀管理。总体来说,如果通胀呈现快速上升时,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流动性来抑制资产价格上涨,而如果通胀太低,可能存在通缩风险时,则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拉动通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结构性”通胀,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应对。

什么是结构性通胀呢?即通胀成因较为复杂,比如说今年6月份以来,国内CPI不断上行,到7月份的时候,CPI升至2.8%的水平,这也是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在今年2月份时CPI仅为1.5%,几个月时间几乎翻了一番,看起来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压力。

但是国内的CPI之所以快速上行,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大涨,CPI指数是CPI衡量的是一篮子商品价格变化,而其中30%的比重是食品价格,在食品中猪肉又占了三分之一,所以猪肉价格变化对CPI影响很大猪肉价格权重占比近10%。猪肉价格的上涨对CPI拉动很大,剔除猪肉价格因素外,整体CPI值依然是较低水平,而从PPI指标来看,7月份已经出现了下行的趋势,社会总需求和生产端均不乐观,经济有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一边是通胀不断上升,一边又是经济下行,看起来特别矛盾,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通胀。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第一,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养殖除了价格风险,疫情风险对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大范围的疫情,可能会导致猪价大幅波动。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生猪死亡数量占总存栏比例较少;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的疫情通过影响消费预期及养殖户预期改变短中期猪价走势。

第二,养殖成本上升,饲料是养殖成本关键因素,细小的变化,对养殖户都会产生巨大的波动,而大豆等农产品供应不足,则会提升明显推升养殖成本,另一方面,生猪养殖成本上升主要是猪仔价格上涨,为了预防非洲猪瘟疫情增加的医疗防疫费以及加大环保投入增加的成本等原因。养殖成本的上升,自然会推升最终的猪肉价格。

第三,中小养殖户退出,去年生猪价格下跌,使得很多中小养殖户出现了亏损,,再加上环保督查被关闭而退出养殖,使得散养生猪大幅减少,而今年价格上升后,很多中小养殖户并不敢冒然重新养殖,使得生猪存栏不断下降。

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非洲猪温带来的总存栏量减少,同时因为成本上升、进口影响以及补库存周期无法跟进等因素带来的供不应求,从而不断推高猪肉价格。养殖成本的上升,最终还是会反应到猪肉的价格上。

因此,如果仅看CPI增长,担心通胀,从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让很多制造业企业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就需要区别对待。一方面解决好猪肉涨价的问题,通过增加生猪产能、加大补贴和投放储备肉的方式平抑猪肉价格,当猪肉供需关系改善后,猪肉价格就不具备继续大涨的动力,整体CPI就会得到控制,消除通胀加剧的风险。

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在8月份,央行通知进行了LPR利率报价的改革,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降低社融成本,实现变相具更加精准的“降息”,这个精准还叠加了通知房贷利率取消原有的基准利率浮动制,而是实行在LPR报价利率上加点形成的方式,让房贷利率更加市场化更加合理化,同时加大对违规资金进入房地产的查处,形成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减少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挤占效应,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总结:通货膨胀主要是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温和的通胀对经济是有利的,不必谈虎色变。但如果通胀管理不善,容易引发恶性通胀,将会造成社民众购买力快速下降,生活苦不堪言,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对于通胀,需要根据具体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使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