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

为何有人说新势力造车可以翻过传统车企面前的几座大山?

2024-05-29 22:02热度:988

造车新势力的基础是什么?依靠什么翻越传统车企的大山?新势力造车的模式可以参考智能手机,做系统生态的研发但并不做零部件以及整机生产,核心只是系统、硬件依靠采购、生产依靠代工。成熟的供应商和成熟的代工厂决定了造手机没有那么困难,但汽车不可以,因为结构太复杂。

新势力虽然是以结构更加简单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主,电机、电池、电控系统三大总成也有成熟的供应商,但是汽车并不是只有动力传动系统;仅底盘悬架一项所有的新势力车企都没有一点竞争能力包括特斯拉,底盘结构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统,其中每一项都是影响汽车操控的核心。

传统车企中国产企业经历是数十年的研发进步才有了一些能体现出操控的高端车型,如MTS悬架调教平台全球不够30余台其中国产车企只有一家拥有。

电动汽车虽然电动机有恒扭矩发力的特点,但强劲的性能也不能掩盖操纵的短板,这点实操特斯拉是有明显感受的;而特斯拉毕竟经历了几年的研发还有一定升级,那些从各个领域的一穷二白开始造汽车的新品牌至少不如特斯拉,综合特斯拉的新势力品牌与传统车企更没有可比性。

一群只会组装模型的资本家纷纷转型造汽车,这就像汉语文学博士去说相声一样不靠谱,他们就不是行内人。

所以只能提供设计方案和系统建设的新势力品牌往往没有生产汽车的能力,这些品牌只能通过传统车企进行代工或者收购一些苟延残喘的边缘车企,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了。

①·有实力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传统车企没时间给新势力代工,自己的产能都不能满足订单哪有时间理他们。

②·有条件为新势力品牌代工的车企在乘用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主品牌产品存在感都很低,比如江淮海马;能被新势力甚至低速电动车制造商收购的车企如力帆野马陆风,在传统车企中它们还有排名吗?自己都造不好车说明没有技术实力和科学系统的品质管控,代工产品又能如何?

新势力造车短期内远不能谈到翻过传统车企的大山,这些企业连山脚都还没到呢。不过这种模式并不是错,只要有一家强有力的第三方代工厂出现还是可行的,只是很可惜目前还没有一家这种企业,所以最早出现的场景应该是大浪淘沙。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