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不吹不黑,客观地评价,吉利,比亚迪,以及奇瑞三个品牌的国产车做的怎么样?

2022-11-12 05:16热度:4377

这个问题,我得回答一下,因为……

这三家都曾经是我的老东家,哈哈!

我在三家工作的经历

所以先从我的工作经历开始。

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发动机专业毕业,首先进的是比亚迪汽车。在比亚迪16事业部,从事底盘零部件的开发工作。彼时比亚迪刚刚起步,从上到下,真正懂车的、会造车的不多。比亚迪刚刚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厂,从电池大王向汽车行业转型。

找到当年每天吃饭的比亚迪员工食堂,早饭1.25元、午晚饭1.75元,吃得非常好。

最早研发F3、F6,以逆向为主。那时候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处在一个不知道该怎么造车的阶段,逆向也还是主流。奇瑞逆向的QQ,在市场上叱咤风云。

比亚迪经过三年的努力,F3、F6先后上市。由于诸多零部件都是自制,在成本控制上很有优势,F3、F6的市场价格很低,很快打开了销量。也让比亚迪迅速成长为一线国产品牌。

F3上市后不久,我感觉到我在比亚迪已经很难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比亚迪的生活区设备非常齐全,太安逸,不利于我个人发展。而且比亚迪的研发部门要搬迁到深圳,离家太远。

曾经战斗过的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

2007年初,我跳槽到奇瑞,这个当时已经拥有3000人庞大研发团队的汽车企业。

彼时的奇瑞,在国产品牌中,技术首屈一指。它从发动机研发与制造起家,和奥地利AVL共同开发的一系列发动机,在当时的市场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菲亚特在内的多家国外车企,都曾经和奇瑞洽谈过发动机的采购事宜。

奇瑞崛起之路不可忽视的功臣——QQ。

我到了奇瑞后发现,这里的研发部门分工更加清晰明确,相比于其他国产品牌,这里的研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流程。就以我工作的「排放控制部」来说,我所在的科室从事汽车尾气排放工作,隔壁科室是从事消声器开发的,还有个科室,专门从事汽油蒸发物排放的。分工可以说相当垂直和专业了。

而在比亚迪的时候,我虽然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科室,但先后从事过底盘、副车架、平衡杆、排气管等零部件的开发。

那时候的奇瑞研发部,有从国外挖来的知名发动机工程师,还有奇瑞外派到AVL学习过几年的年轻骨干力量,研发人员梯队也是十分的完备。

刚刚加入奇瑞时,我感觉到很新鲜,更细研发领域划分,能够学习到更加深入的知识。不过,在两年之后,当我对尾气排放这一块基本摸清时,奇瑞的研发组织机构,又开始阻碍了我的个人发展。

从产品开发需求的角度,我那时候对排放的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但是想进一步接触标定、CAE电脑分析,又涉及到跨部门,所以很难实现。希望在排放领域更进一步深入去学习吧,奇瑞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各个领域的技术预研。

所以,偶然的机会,我跳槽到吉利,那是2009年国庆前。

吉利当年在浙江临海的研究院。

刚到吉利的时候,吉利汽车研究院还在浙江台州临海,没记错的话,研发人员应该只有800人左右。对吉利来说,专业化的研发,还刚刚入门。但是,现在的清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赵福全当年在吉利领导研发,到2008/2009年时,已经帮助吉利建立了基本的研发流程和专业划分,而我加入时,正是各个部门人员急速扩充之时,在随后的几年中,吉利研发人员爆发式增长。

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吉利的电子化审批流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前在比亚迪和奇瑞,各种事宜都是走书面流程,那是相当的冗长和繁琐,虽然一个事项流程,没有一周下不来。而吉利的电子化审批,往往一两天就搞定。执行力之快,让彼时的我深感震惊。

因为研发人员少,在吉利也就有更多的责任和机会。我当时和另外两三个同事从事尾气排放控制工作,基本上是常驻在天津汽车检测中心,负责吉利所有车型的尾气排放认证的技术活儿。

我在吉利工作的时间并不长。2010年年中,因为家庭原因,我从吉利离职。同时我的工作内容,也从过去的汽车研发,转为汽车媒体。

今天的吉利、比亚迪、奇瑞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今天,离开汽车研发岗位已经快十年了。而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三家车企在研发领域的发展,已经与往年大不相同。

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长安、上汽等主流国产品牌,以及众泰等二线国产品牌的急速膨胀,加速了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同时,也稀释了过去老牌重视研发企业的技术水平。像奇瑞这个当年的汽车研发人才汇聚地,也因此变成了过去十年中国国产品牌研发人才的黄埔军校。如今,在各个国产品牌车企,都有大量来自于奇瑞的研发精英。

今天国产品牌研发规模,比亚迪和吉利都超过万人,而奇瑞的人员,应该在6-7千人的规模。造成这种局面,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和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市场表现等都有关系。而研发机构的大小,也决定了一家车企的产品素质。

不吹不黑,今天的比亚迪、吉利、奇瑞,在产品上有啥区别?

在我看来,在传统汽车领域,这三家车企基本相当。核心技术积累上,奇瑞起步最早,曾经优势明显,但今天已经差别不大了。在感官品质上,吉利布局最早,率先突围。比亚迪和奇瑞落后,但这一两年,比亚迪和奇瑞也已经赶上来了。

奇瑞最新紧凑级力作艾瑞泽GX

比亚迪最新紧凑级力作秦Pro

吉利紧凑级拳头产品帝豪GL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比亚迪一马当先,当仁不让的第一。而吉利和奇瑞则在产品开发精力上依然是传统能源车为主,新能源技术次之。如果要在吉利和奇瑞两者间非要区分高低,我觉得吉利的潜力更大。我的理由是,吉利在研发人才的聚集上,一向是非常大方,能够快速建立研发人才团队。

在产品特点上,除了比亚迪的插电混动、纯电动车型外,在传统汽车领域,这三家企业除了造型上各有特点,产品品质上其实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动力性、驾驶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等性能,很难说孰优孰劣。

我想,这也是未来国产品牌在产品开发上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并且让人记住?

抛开产品本身,我觉得在营销上,吉利要强于当前包括比亚迪、奇瑞在内的所有国产品牌。好的营销,把80分的产品塑造成了90分。而不好的营销,则把80分降为了70分。要知道,在购买之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并非是产品本身品质的差别,而是各个车企传递给用户的品质差别。

关注《予墨Auto》,从汽车工程师到媒体,我们解读不一样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