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有哪些

2023-12-02 16:34热度:4516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结构
从目前县级农技队伍现状来看除了少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艺师外,主要有以下三种构成模式:
(一)学历高,缺乏实践经验。主要集中在刚步入农技推广队伍的80
后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占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他们的优势是年轻、精力充沛、专业对口,大多是农业、植保、农技推广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为了升学就业,城里的孩子从小就远离农村这一实践基地,对农业的一般操作规程基本不了解。
农村的孩子虽然吃、穿、花都从土地上来,但自己根本就不涉入这方面的工作,
原因有二:
一是学习压力大,
二是父母不让干这又累又脏的农活,所以对其也是什么都不懂,几乎也谈不上什么实践经验,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从父母口中听到的皮毛而已,所以这部分80
后的孩子是极端性人才,一手重、一手轻,即重理论轻实践,有知识缺经验。
(二)学历低,实践经验丰富。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年龄段,这一部分人占的比例在50%左右。他们的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境界高,工作态度好,肯长期深入农村做技术推广,且任劳任怨,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他们的经验大多是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自身的劳动总结出来的。因此,经验丰富,贴近农业、贴近生产,但是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大都是通过函授、继续教育得到的,基础比较差,他们是那时的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力军,但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不少农技人员只懂粮棉油,不重视“优高新”。面对广大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不快。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反映速度慢,
对农民迫切需要了解的市场行情,对作物产前产后服务无力支持。有的对现代的办公工具
(电脑)不会使用,不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既无学历又无实践。这部分人主要是所学专业不对口还有部分转业军人和干部家属。他们占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他们除了爱岗敬业、思想品质好、在业务上几乎是没
有优势。他们干其他工作是强将,但对农业科学知识学得少用得少,
对一些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没掌握,光凭有一颗炽热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满足农民科技种田要求的。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三种构成模式,建议解决的措施有三种:
(一)面对学历高、经验少的这部分人。
一是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具体参加到每个项目的实施中去,从项目制定到实施自始至终参与,并包村、包户、包项目;
二是让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老资历的农艺师结合在一起工作,从而间接的取得实践经验;
三是要让他们与种田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多联系,掌握各种作物具体的实践经验。
这部分人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多:
一是多动嘴,即“多问”。虚心向老同志和同行学习,老同志实践经验丰富,他们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直接为我所用。
多动嘴还包括“多讲”,农技推广要求我们推广人员既要做给农民看,更要讲给农民听,
变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浅显的科学道理,让农民一听就懂;
二是多动眼。多动眼就要到田间看,只有多到示范户田间实地看、看苗情、看病害、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多动眼包括多看书,多看书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三是多跑腿。多跑腿就是要多下乡到示范户田间调查,只有多跑腿多调查,
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掌握和了解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发展动态,才能对症下药,
指导生产。通过多种措施让他们尽快把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