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央行放水1.3万亿,但这次却和房价没什么关系(利

2023-12-03 01:08热度:4044

本不想答复此贴,我曾经写过一贴,如果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可能增印货币稀释国债,而中国对付的上策就是也增印货币。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增印了货币而国内物价平稳,我满以为中国的经济智囊远比普通民众智慧高,也许有比我的帖子更好的应对方案,但是先自爱我们的货币供应量也上升了却通货膨胀了,紧接着连续提高储备金回收货币,觉得如此智慧太令人担忧了。
截止2010年末,美国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发行量)= 8万亿美元, 中国货币供应量M2=60万亿元人民币,
8万亿美元按现在汇率大约是55万亿人民币.,按相同汇率也就是中国货币供应量M2=8.73亿美金,有人惊叹中国GDP仅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1/3 ,中国人均GDP仅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1/13 ,中国工人平均工资美国工人的4% ,此时提高储备金回笼货币似乎是万无一失的最好方案。
且慢再看在一些经济学家口中正在不断衰败的日本,至2009年3月,日本的M2折合美元大约8.28万亿美元,比美国大得多.但日本的经济规模只是美国的1/3左右.,来自日本央行官方网站的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年末,日本的M2已经超过57万亿人民币, 与中国旗鼓相当。
但是中国一月份加上去,已经破62万亿人民币了,2010年估计能破70万亿人民币。

根据世界第一货币发行量这样的表象,央行采用我们经济智囊的方案 ,9天内两升存款准备金率,有点慌慌张张慌不择路的感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经济智囊并没有发现问题实质,这个药方也许可以暂时阻挡通货膨胀的势头,但是副作用也是极其强大,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躯体造成因为突然低压失血带来的眩晕乃至晕厥昏倒。
第一点请注意:在中国货币发行量连年递增的情形下,反而在2004年、2005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态势,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请问中国的经济智囊这是为什么?这是第一个简单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核心是如何抑制当下通货膨胀而又相对几乎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经济学家并非懂几个老百姓不懂的经济名词就是经济学家了,他必须懂得抓住问题的实质去解决问题!正如美国司法的裁判权并不在司法条文滚瓜烂熟者的手中,而是懂得公平正义的芸芸众生的手中,这并没有导致美国司法混乱不堪,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无缺的事物,但是历史给出答案,虽然这个法律体系仍有改进空间,但仍然是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法律体系。
相对于陪审团,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学家是需要和微软工程师那样超强的逻辑能力,这样才能避免他们推出的经济政策顾此失彼。下面会出一条传说中微软试题中不算难的一条题目,友情提醒一下这和中国奥数不同点不是脑筋急转弯也不是找什么猜灯谜一样的简易循环规律,而是确确实实需要超凡的逻辑能力,也许正是具备这样的逻辑能力,微软的操作系统才能够影响了全世界的办公系统以及普通民众。并非能够做出这样的题目就是经济学家,而是中国的经济智囊必须有这样的超凡逻辑能力才能造福中国人民,并在新的金融战争中处于强者地位!中国的经济智囊你自问一下你具有这样的逻辑能力吗(试题附在最后,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论坛至今还在讨论这个老题目,确实很难解但是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有答案的)?
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庄子,并非什么孔子之流?为什么这样说,这和这个帖子主题有关系吗?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贡献,而且这个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永无止境的,能够与人类共同走向遥远的未来。远超什么马克思、黑格尔等哲学家。至于孔子的君臣之道等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发觉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更加与庄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接下来就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现象,其实我们的精华文化并没有被我们自身发现并利用。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等同人类自然现象中的超大河流,为什么有的河流能够造福周边田野乡村与城市,有的常年是洪涝不断?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很容易找到答案,如果这条河流四通八达能够有序流向乡村田野,并通过自来水管流向城市的千家万户,这条河流很难造成洪涝,如果有畅通的渠道不产生淤积而流向大海,那么无论多大的水量,这条河流不仅不会产生洪涝还会丰水丰年造福与这条河流相关的芸芸众生,有的河流总水量并非无比庞大却连年洪涝不断,如尼罗河等,其实尼罗河流经地域还有沙漠多么需要水源啊,一方面饥渴难忍,一方面洪涝不断,这很像当下中国经济现状。贫困农村地区,如果我们正视现实食不果腹的大有人在,而这边厢货币很像多得不得了以至于产生了洪涝现象的通货膨胀。
而中国这条货币的河流根据流经地域的广阔性和需要哺育人群数量如果等同美日普通民众生活水准还需要扩增与目前相比5倍以上的货币发行量,而目前这么一点货币发行量,我们就已经慌慌张张有点束手无策了吗?如此任性地提升储备金是一方良药吗?那么是不是货币发行量大就是发达国家了呢?下面最主要问题核心才会出现——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如何达到正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