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大学生有哪些在大学期间可以参加的竞赛,有哪些是比较重要的,求指导,谢谢?

2023-12-03 01:21热度:4749

我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科理论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大多为考试型的比赛,而且一般为个人赛。当然也有类似程序设计大赛这样的团队赛。这项比赛非常看重一名学生的理论功底以及基本功扎实的情况。所以参与这类比赛想要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一般而言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比较令人头疼的是,这一类比赛在很多高校的文件中和其他类型的比赛相比,往往不是特别受到重视,因此有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这类比赛由于注重基本功,甚至吃老本的情况出现,因此决赛一等奖的选手大多来自本科不错的院校。如果自己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除非特别感兴趣之外,不建议在这上面钻太多的牛角尖,很有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甚至对这个学科失去兴趣的可能。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类比赛基本上选择一项钻研即可,除非基础十分扎实。而且,不建议跨专业参与,强行越级打怪这样的事情出现也不太好。这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很大概率就是学校实力排名榜单。比赛的结果一般也为绝对实力,当然在判卷等问题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还是相对公平的。

代表比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ACM-ICPC、CCPC、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辩论)大赛、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

第二类:学科应用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同样是短时间(一般为3-4天)作品赛,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学术报告(比如数学建模),也可能是提交一个可以实现一些功能的作品(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甚至可能只是一张海报或者一份PPT。这类成果多为中小型成果,并且比较粗糙,无法真正实现应用甚至转化成产品,但是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比赛一般是团队赛,也是大学生主流竞赛。绝大多数参与过竞赛的本科生一般也是参与这一类型的比赛,即通过几天几夜的时间,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提交进行评审。这类比赛对于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学科理论型竞赛要求那么苛刻。这项比赛由于存在团队合作,以及开放性比赛,因此也考察了学生软实力的水平。比如,文献查找、团队沟通、学术写作等能力,这与大学生甚至未来做科研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这类型比赛如果取得成绩不错,会得到老师的青睐。同时也可以注意到,相当多的加分甚至和保研挂钩的比赛也和这类比赛相关,数学建模比赛由于出题的普及型几乎快成了本科生必参加的一类比赛了。准备这类比赛,通常也是周期性准备,一般是大一准备,大二上第一次比赛,大三上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由于考察的知识比较冗杂,因此对于知识的深度可能不如第一类比赛要求那么好,掌握好课内的东西,融会贯通,适当学一些新东西就问题不大了。最重要的是,组一个靠谱的队伍。好的队伍,基本上就是最终成功的一半。这类比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由于这类比赛的作品通常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项赛事的传统强校一般也会一直强下去。而且,由于对基本功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只要学校愿意重视愿意投入这项赛事中去,起色会非常快。比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设计大赛上,可以算得上TOP10甚至TOP5的高校,这就是传承和重视的力量。这类比赛主要为工科类比赛,因此获奖名单非常具有院校学科特点,电子设计大赛一般就是电类院校牛逼,结构设计大赛一般是土木强校厉害,光电类竞赛也是光学工程牛校更有可能独占鳌头。总之,对于本科基础一般,但是想好好学习专业的同学,这类比赛是最适合不过的比赛,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些企业级的比赛,如阿里巴巴天池大数据平台、Kaggle平台也是极好的。

第三类(2.5类+3类):创新创业及实践类(可能不能算做狭义的学科竞赛,但是由于存在很大的影响力姑且放这里吧)

如果说从微观到宏观,那么理论、应用、实践则是不断地把一个知识点综合起来,最终走向社会,造福人类。这类比赛的特点通常是周期十分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两年的准备周期。比如大挑和小挑,基本上都是隔一年参赛,但是想要获得很好的成绩,基本上需要尽早准备,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出来,这一点是与第二类比赛截然不同的地方。这类比赛应该来说是最为锻炼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了,大挑的最终作品,可以认为基本上是一个课题组对这一两年做的相关学术成果的一次展示,比如论文、比如专利、比如产品应用到社会中与相关部门的备忘录。从0到1再到无穷大,每一步的心血只有自己才知道。类似节能减排等申报类的比赛,也基本上必须拿出比较硬的成果出来,才能在所有申报作品当中脱颖而出,而准备作品也不是和电子设计比赛一样,有好的命题可以马上去做,而应该去思考社会上的痛点问题,深入解决。创业类大赛,分为不同的赛道,有些是创意类,可以天马心空但是也需要脚踏实地。有一些是初创类,更加看重核心竞争力的潜力。而已经运营一些时间的企业,则更加看重生存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这类比赛最大的缺点就是,投入其中,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对于学业本身来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深造的同学,还是更多地喜欢参与第二类比赛。所以反过来说,对于已经读研的学生,不妨考虑第三类比赛,这类比赛更加注重自己转化能力,学了这么多东西,也应该真正拿出来用一用了。总而言之,这类比赛还可以细分两类。第一个我称为2.5类吧,类似节能减排这样的申报赛,也就是申报一个大作品去进行评选。而大挑+小挑+互联网+比的则是一个系统,这不是某个作品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你们的作品、可能你们的人气、可能你们答辩的风采、甚至可能是你们演讲的PPT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局,不管怎么说,享受比赛吧。这类比赛虽然存在“黑幕”、“作秀”这样的弊病,但是总的来说,应该是代表大学和社会交汇的一个很好的接口吧。

代表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

诚邀回答,这个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如果是商科的学生可以看看如下几个比赛哦,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商赛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

案例分析类:一般由咨询公司发起,咨询公司提供一个基于过去实际发生的案例,并根据这个案例来进行咨询分析。

市场营销类:一般由快消公司发起,参赛者需要完成营销策略分析、实体销售和展示汇报等环节。整个比赛周期较长。

财务金融类:一般由四大、证券公司、银行和部分知名企业发起。与案例分析类比赛相似,多以提供案例背景为主,但主题偏向于财务、金融与税务方向,对专业性知识有一定要求。

如何判断一个商赛的含金量?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职业规划

建议参加商赛前,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然后寻找与职业规划吻合的商赛。将来求职时,一个与你所面试的工作对口的商赛奖项,权重未必比一份短期实习要低。实习与商赛本质上都是在增加一个学生对某个工作/行业的熟悉程度而已。

二、商赛主办方/承办方的title

就算是同一类型的商赛,也是可以分一个三六九等的。

比如都是创业类比赛,“互联网+”就是总理亲自倡导,然后国务院主办面向全国的比赛,含金量绝对一等一。但院校级别的比赛,认可度就很低了。

三、获奖的难易程度

一般推荐新手去title较低的攒经验,老手去title较高的刷简历。切记不要一开始就去玩一些很牛逼很牛逼的比赛,费时费力又没奖划不来。

四、能不能积累有用的人脉

这个主要是涉及到商赛的一个隐藏特性:在玩比赛的过程中,你势必会和队友接触好长一段时间。能认识一些大牛比参赛本身的意义大多了。

附赠值得参加商赛及时间

1-2月

宝洁总裁练习生挑战赛CEOChallenge

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Brandstorm

世界银行案例大赛

3-4月

毕马威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大赛

奥纬咨询案例大赛

华为财务精英挑战赛

贝恩杯咨询启航案例大赛

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

Oliver Wyman Impact 咨询案例大赛

OVAL中日韩大学生商业创意大赛

5-6月

德勤:数字化创新精英挑战赛、税务精英挑战赛

联合利华未来商业精英挑战赛

9-10月

专业资格课程个案分析比赛(QP)案例分析大赛

11-12月

安永税务精英大赛

雀巢营销大赛

“MACC杯”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

以上内容经过整理发布,供同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