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如何缩短农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3-12-02 17:29热度:4199

不知道是否明白透你问的问题的含义

农科成果也就是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吧,每一项农业成果研究的成功都标志着为广大民众造福,问答说的问题可能就是成果出来了怎样落地到实处吧,这里不免有些自己的了解,以往的成果研究多为个人专利项目,很多因为自身利益而使得科研成果落实不到实处,甚至荒废,可惜又可恨,对于研究农业的科学家们相信都是有浓厚情节的人,为百姓做好事,为国争光,把利益往后放,别说最后一公里,哪怕是一亿公里,也是秒到!感谢为农业做出贡献每一个人!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粮食是基础口粮,民之根本。因此,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粮食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持续丰产能力,务实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基础。

一.加大对粮食增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经费投入,支持进行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重大项目,比如科技入户工程。各个粮食主产区应首先重点落实这些项目的匹配经费,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各地应该组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运作一批研究和推广项目,加强粮食生产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

二.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示范

在国家明确要求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条件下,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粮食生产投入体系,有效整合优势粮食生产资源,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资金集成和配套。使有条件地区和部门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发展种粮大户,和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比如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体制,机制运行上起到示范作用。

三.大力推进各个粮食生产区粮食增产技术示范

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相关省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区域,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粮食年产主推技术得示范。一方面,各地区要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中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三区建设,即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同时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优质水稻,小麦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条件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带动粮食产业化开发。另一方面,粮食主产区的各级政府部门应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重点扶持开发潜力大的粮食生产大县。

四.推进区域性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

立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建立适于不同区域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单项技术和区域技术集成体系。通过将水稻,小麦等三大作物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六省集成水稻配套技术,华北平原三省集成小麦,夏玉米及其一体化配套技术,东北平原三省集成玉米配套技术,以及共性关键技术集成配套技术等。这些集成技术经大面积应用,将显著提高主产区三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大大推动农业增效。

五.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促进农业科技能力的建设,为保证粮食主产区技术推广提供支撑。在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应加强县乡两级信息服务网络队伍建设,逐步向重点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延伸,用各种方式使信息真正传递到农民手中,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带动了粮食主产区及其周边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扩大了与其相关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交流,通过农业科技能力建设,使各个粮食主产区在做好技术引进和示范的同时,建立起自身适应市场经济要要求的,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随着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广大农民急需更多的农业知识,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各级粮食主产区政府部门应主动承担培养新型农民任务。在提高广大农民对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打破传统文化和习惯束缚的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深化农民职业培训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准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例如,可以以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点带面,通过向农民推广种粮丰产技术,引导农民采纳种粮丰产新技术,通过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力地促进粮食丰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