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新时期财运研究所:金融监管体系转型 金融市场必要性提高

2024-05-31 17:18热度:224

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二次全会。受国务院办公厅授权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有关国务院令机构改革方案的解释。金融行业是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关键之一。

一、提升金融体系监管、建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务院令机构改革方案落下帷幕。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创新层面,在原有银监会的前提下建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相关金融消费者保护岗位职责,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岗位职责划归,统一承担除证券行业以外的金融行业管控。与此同时,为加强资产市场监管职责,中国证监会由省级直属单位调整至国务院直属机构。

在此次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建立以中间金融管理部门地区内设机构为主导的区域金融监管体制,当地政府设立金融监管机构兼管监管职责,将中间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销售市场经营方式组织脱离,有关国有制资产划归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组织,对其按照国务院受权统一执行出资人职责。

本次金融监管机构以后,“一行两会”布局变为“一行一局一会”布局,理清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宏观谨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相互关系。从总体上: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脱离行为监管职责,致力于财政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将分散在金融稳定局和宏观审慎局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划入金融业监管总局,致力于承担传统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

第二,金融业监管总局在原有银监会机构监管的前提下,从中国人民银行划归金融控股公司管控职责,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各自划归行为监管职责,详细承担着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原银监会的重要监管对象是和非银金融单位,而金融控股公司自身也是属于金融企业,理当划入机构监管的范围。除此之外,负责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和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职责,进行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的统一。

第三,中国证监会从国家发改委划归企业债券发审职责,致力于资本市场监管。中国证监会脱离了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归国家发改委企业债券发审职责,中后期将专注于管控资本市场组织参加者,管控总体目标更加单一单纯。

二、中国金融体系监管的历史演进和后期危害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管控”方式,到“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方式,再从“一委一行两会”的配合管控期,金融体系监管架构设计逐步完善,构成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紧密结合、宏观审慎和宏观谨慎结合的管控布局。

1992年以前,全国各地金融体制由央行和财务部一同核心。1978年逐渐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国人民银行从国家财政部单独,但施行的是仍然是相对性统一管理模式。1992年逐渐,逐步完善了“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分业监管方式。此外,国家发改委、交易中心、外管局、国家财政部等还在金融监管体制中承担法律责任人物角色。

2004年逐渐,进到金融监管协调阶段。在实践中看,“一行三会”协调沟通的时间与人工成本比较大,管控信息内容不能及时分享;与此同时,信贷业务运营的体系化也容易引起金融的风险的跨业风险性。2017年,建立了国务院令金融安全发展委员会,工作中之一就是综合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和管控,融洽金融监管政策间、部门间以及与财政政策、有关经济政策等其它现行政策相互配合。2018年,银监和中国保监会合拼创立中行银保监会。从而,“一委一行两会”严格监管布局宣布建立。

此次的金融监管体系转型,适当借鉴了欧美成熟我国严格监管工作经验,展现了新时期金融体系监管的发展需求。金融业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控责任后,将提升金融体系监管高效率。此次金融监管机构转型有希望提升金融体系监管的统筹兼顾。近年来,在我国金融体制飞速发展健全,金融治理能力水平稳步增长,金融体系监管透明度和法制化水准获得重大进展。金融监管机构转型也会提高头顶部商业银行的运营生命力。

中国证监会由省级直属单位调整至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本次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下一阶段中国证监会仍将继续以全面注册制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资本市场改革,夯实中介服务“守门人”岗位职责。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中国证监会、国资公司等多部门在各个场所谈及“中国特色公司估值管理体系”。在“中国特色公司估值管理体系”、“金融体系监管清晰度提高、”“金融市场必要性提高”等诸多催化反应下,央国资背景上市企业和金融市场都将会迎来长期性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