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泄洪为什么都是在安徽省?江苏在下游为什么很少被淹?

2023-10-26 14:09热度:982

首先,安徽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都有省级行洪区,这个行洪区也是国家规定的,。每个行洪区附近都有防汛物质储备点。长江和淮河,尤其在解放以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大修水利工程,效果很好。但是长时间遇到破纪录的暴雨,多次的降水,可以说在深的沟渠都有满的时候,满了扛不住了那肯定要放水,上游往下游放,上面放的差不多了,下游可就要受罪了,在本就在之前的暴雨中水都差不多满了,那怎么办?国家说话了,在省级防汛办商量后,启用某某行洪区,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赶紧撤离搬家。因为要放水了,减少河道水量。在开始会抗洪,因为行洪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用了就会有损失。“行洪区,不发达地区,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或圩子”。失小保大。

长江上游在国家GDP总量排行榜靠前,像湖北武汉,江西南昌。到了中游安徽,长江流域,像巢湖,六安,芜湖,安庆,GDP总量比较靠后,江边大部分都是农田,村子,行成了一个个圩子。换个角度,对国家来说一个大城市重要还是一些农田重要?毋庸置疑,肯定城市重要,要是城市淹了,那损失可就大的很了。那同样的,处在经济很强大的下游江苏,那就更不能淹了。所以就牺牲了长江流域安徽的,和淮河流域安徽段。像上游也有行洪区,比较少,不像安徽这样集中。

不要说地势低那都是瞎扯。那个水20来米高,下游闸门打开,多少都能流完。

宏观的原因我不太了解,也无法回答为什么安徽淹了,江苏不淹。只能从细节谈谈我这个苏北人记忆深处的“上河工”或“挑河工”,来回答江苏的水利建设。

苏北平原,在以前大堤是比房子还高的人工建筑,往往大堤才是地方海拔最高点,从侧面也反应江苏人民历来对水灾的重视。大堤在苏北有的地方叫“大堰”,爬到大堤顶,就是“上堰顶”。

建国前,苏北也经常出现洪灾,听老辈讲大暴雨时村民必须轮流上大堤值守,遇事敲锣。如果水太大要产生洪灾怎办?大堤是有两岸的,淹了一边另一边就会保住,因此河两岸的村民就会自发的产生了矛盾,或者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比如一方抽签水性好的带竹竿去捅破对方大堤,有可能被淹死,也有可能被对方抓住,装在麻袋里沉到了河里。这些惨痛的经历暂且不提,反正历经洪水的考验,双方都会加紧大堤的建设,你建的高,我这边更高,有时候确实是自发的。

建国后开始治理水患,为了方便管理,把安徽的泗洪划给了江苏,江苏的萧县和砀山给了安徽。江苏这边尤其是苏北开始了大水利建设,修建了很多泄洪通道,这些泄洪通道有的就是在平地上用人工挖出来的,这种任务就是“上河工”。

上河工,历史的产物,自古有之,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年代必须的做法。那时候各家各户分配上河工的任务,属于强制性,各家的河工必须自带干粮和挖河工具,以及自己的铺盖。一到上河工的季节,各村为单位组成建制浩浩荡荡的拉着板车,干粮和铁锹出发去河工现场,大家喊着号子一起劳作,吃最差的干粮,干最累的活,还没有任何报酬,遇到冬天上河工,很多人赤脚下水干活的。

我家老爷子上过多次河工,我也去过河工工地干过活,因为家里没钱,不能出钱代工,只能以工代赈,但老爷子很少给我讲他过去多辛苦,而我也从不认为辛苦。

前几年我开车带着老爷子路过“徐洪河”大桥的时候,老爷子淡淡地说了句“以前我拉板车来这里挖河,走了2天才到”,而开车也就2小时的事情。

现在条件好多了,河工也消失了,但河工很多的故事,我认为可以写一本书。总之勤劳的老百姓一直在做些改善生存条件的事情,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无论安徽还是江苏,无论谁泄洪,都有人受灾,受苦的是老百姓。少点争执,多做工作,战胜天灾,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