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股票融资是从什麼时候正式开始的?要怎麼买卖?

2023-12-02 19:59热度:3984

在大盘临近三角形突破变盘之际,投资者周末迎来重磅利好:国务院原则上同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从时间上来看,从获批到正式推出需要三个月时间,也就是在两会前后。综合来看,“双融”应先股指期货在春节前后推出。 十年等一回,投资者都赶上好时代了。最早退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快三年了。回顾走过的三年,感慨很多,今天总算等到“花开”了。 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给中国资本市场将带来重大变革并具长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股市终于有了做空机制,将使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市场避险工具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抑制市场过度投机,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股指期货和“双融”推出之后,投资者可以获阳三波系统性的赚钱机会: 一是主力资金布局权重蓝筹将产生一波上升做多赚钱机会。 二是融资融券带来的机会:牛市里投资者会以融资为主,放大做多动能。券商布局标的个股,也将会产生新的做多机会。 三是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后,可以产生做空避险套利和融券赚机会。 这三波机会有望在今年出现,上半年以做多为主或融资做多,下半年如大盘到顶如十月前后应开始考虑做空或融券做空。这三波具有系统的赚钱机会,主要是因为机构建仓指标蓝筹股和标的股之后再融资融证券产生的普遍性机会。这三波机会之后,市场将开始以结构性机会和风险交错展开的行情,市场也将步入稳定投机将会因双向机制受到抑制,市场将变得稳定,想过度投机赚钱将不会象以往那么容易了,所以金融危机产生的历史性大底这样的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难得的理由所在。 股指期货和“双融”在初期会带来暴赚的机会,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因此,中小投资者如果想参与金融创新产品赚钱,首先得搞明白其运行的机制和相应手法策略才行。 股指期货预期和业绩增长主线产生的跨年度行情,将因此利好变得更为亮丽。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一直坚持中长线布局蓝筹主线尤其是券商板块的投资者,将获取非常好的收益。 下周大盘会出现大涨行情,机会主要是受益的相关板块和标的个股。踏空这波行情的投资者,要注意主力建仓需要的盘中打压的回补纠错机会,以免继续踏空。 因这两个金融创新产生属于试点性质,因此初期最受益的主要是券商以及参股和股指期货概念个股,其次蓝筹权重也会成为关注热点,但投资者不必过于狂热。市场自身运行会保持相对固有规律的,而且是“原则上”同意,说明是有所保留,因此,管理层不会让市场因这两个金融创新产生品推出而变得过热的,这也正是近几个交易日集中出台利空的原因所在。总体来说,市场会受这个利好消息刺激连续走强几个交易日实现大盘技术上的三角形有效向上突破,之后稳步展开上涨行情,这才是股指期货和“双融”以最适宜的时机出台的短期意义所在。 对于高手来说,股指期货和“双融”的推出会让钱赚得更快。而对于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这两个产品短期内还只是观摩为主阶段,仍然坚持稳健的策略,立足基本面中长线操作是理性选择。

股票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着极强的偏好。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惟一方式,2000年以来,增 发成为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另一选择;2001年开始,可转债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追捧的对象。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主要是融资的难易程 度、门槛高低以及融资额大小等因素,就目前而言,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我国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不流通的法人股占6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 股权融资对改善股权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股权融资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不符合财务管理关于最优资金结构的融资原则。有 人对 1997年深市配股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29%,对此类公司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更趋于不合理。 二是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从理论上说,投资需求与融资手段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只有投资的必要性和融资的可能性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投资效果。 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而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上市公司把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作为选择再融资方式及制订 发行方案的重要目标,其融资金额往往超过实际资金需求,从而造成了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其他一些问题。 三是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长期以来,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拼 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不少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缺乏充分研究,募集资金到位后不能按计划投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闲置,有些不得不变更募资投向。据 统计,以2000年上半年上市、增发以及配股的公司为样本,至2000年底,在平均经历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后,平均只投出了所募资金的46.15%,而从招 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投资项目的建设期在半年、一年左右,不少企业于是将资金购买国债,或存于银行,或参与新股配售,有相当多的企业因为要进行再 融资,才不得不将前次募集资金“突击”使用完毕。由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募资投入,为寻求中短期回报,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委托理财业务。如此往复,上市公司通过 再融资不但没有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了资金使用偏离融资目的和低效使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