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关于国际和平的资料

2024-06-01 23:45热度:3595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邓小平提出),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贯彻它整个外交思想的主线。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理论的内涵主要有: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和平与战争、发展与贫穷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流;   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两大任务、两大目标。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总体和平,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基本态势;   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纵观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人类社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和主权是过时的概念等新干涉主义论调,为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混淆反对恐怖主义的界限,无根据地指责一些国家是恐怖主义国家,随意扩大反恐范围,为其推行霸权主义扫清道路;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预防性干预和先发制人的战略。   (2)、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恐怖主义不仅威胁发达国家,而且也危害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起。   (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5)、美国的单边主义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矛盾。   针对以上国际局势特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四点主张:   (1)、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以上四点主张充分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具体表现是:①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②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③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④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如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在可预见的将来,一超多强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多极化趋势将在一超多强并存于竞争中逐步向前发展,但世界新格局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注意:政治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但目前尚未形成)   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的调整朝着有利于实现我国在新世界的三大任务的方向发展。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应该注意到,今日的经济全球化尽管是西方主导的,但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只要善于把握、正确应对,从长远看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从而形成了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一种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当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国际形势发展中出现的一大新变化:   (1)、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国家回避不了的;   (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3)、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4)、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5)、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新中国诞生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外交政策几经调整变化,但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始终没有变。在先后经历一边倒外交、两个拳头打人外交和一条线,一大片外交路线之后,在1982年党的12大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再次明确重申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2、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根本原则的新内容的主要变现   ①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   ②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要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我国主权的侵犯与干涉。   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来的。这些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成。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重申了这些原则,并为会议所肯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处理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关系。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各国在和平中发展和繁荣指明了道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其中的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发言权,任何国家都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因此,只要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严格遵循这五项原则,坚决反对破坏这些原则的霸权主义行为,国与国之间就能建立起正常、健康的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就会有保证。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五个继续:   (1)、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加强区域合作,把周边国家的交流推向新的高潮;   (2)、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理解与信任,互相支持和帮助;   (3)、继续经济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   (4)、继续经济同各国地区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   (5)、继续广泛开展民主外交。   5、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加强同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可靠的朋友,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方面,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贯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地区霸权主义是引发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根源。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果在对外政策上违背国际准则和人民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同样会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   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发展中国家无权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利益形成的。旧秩序的特点就是不平等性和不合理。政治上,少数发达国家说了算,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经济上、生产上,服从发达国家的需要,把发展中国家变成原料基地和加工厂;在国际贸易上,发达国家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贸易规则,控制世界市场。这种政治经济秩序是为发达国家利益服务的,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既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指的是大国或大国集团以及地区强国通过武力或采用其它手段,把自己的影响和意志强加于别国,谋求对一个地区或更大区域范围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霸权主义政策,关键是看它是否推行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   霸权主义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   3、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国际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相互作用的体系或结构,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共同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历史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   中国推动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是处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各国相互关系的经验总结,而且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   (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主张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出发点,也是世界各国能够接受的共同目标;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主张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和基础;   (3)、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目标模式应是平等、民主,以主权为依据,不以实力为标准的一球多制;   (4)、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各国不论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调解决世界事务。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1)、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   (2)、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   (3)、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   (4)、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5)、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   4、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主张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基础,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危机,以多边形式解决全球问题和地区问题。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因其权威性、普遍性和积累的独特经验,理应发挥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应对新挑战与新威胁的普遍体系,以保障国际稳定、安全和可预见的发展,这一体系应符合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确保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与稳定,符合国际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世界各国应共同遵守《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成立50多年来,虽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但联合国在战后国际事务中还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缓解国际冲突,防止紧张局势恶化;   (2)、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自决和独立;   (4)、推动世界裁军运动的发展;   (5)、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哦里哭辣兔头一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