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怎样解决塑料危害

2024-05-30 04:47热度:8061

塑料制品的危害

1、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

2、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例如聚苯乙烯燃烧时产生甲苯,这种物质少量会导致失明,吸入有呕吐等症状,PVC燃烧也会产生有...

3、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不利于资源的再利用。

4、塑料无法被自然分解。 塑料的耐热性能等较差,易于老化。 

扩展资料

塑料瓶底部的数字

数字“1”代表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即PET。主要用于矿泉水瓶、碳酸、果汁饮料瓶和酱油醋瓶等。PET瓶耐热温度为70摄氏度,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开水或加热则易变形,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会溶出。

数字“2”代表着高密度聚乙烯,即HDPE。HDPE与其他塑料制成复合薄膜,还用于水产品。

数字“3”代表着聚氯乙烯,即PVC,因价格便宜,它还被用来制造静脉注射输液袋及一次性无菌输注器具。但若长期使用可导致有害物质DEHP堆积。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医药行业选择非PVC 材料是今后的趋势。

数字“4”是低密度聚乙烯,即LDPE。4号塑料大量用于包装。LDPE主要用于生产食品的保鲜膜和装食品的塑料袋。

数字“5”是聚丙烯,即PP。一是做容器。PP与它材质不同,PP可以放进微波炉内的塑料容器,而且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塑料容器,可作为储物容器存放食物、油类和调味品等。二做是包装薄膜,有未拉伸和双向拉伸。

数字“6”为聚苯乙烯,即PS。PS在包装上主要加工成薄膜和泡沫塑料使用。薄膜用于水果、蔬菜的包装;泡沫塑料多用于碗装方便面盒和快餐盒等,但是不耐高温。

数字“7”是聚碳酸酯,即PC或其他塑料。PC材质制成塑料容器,可能会释放有毒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所以使用时不要加热,也不要在阳光下直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人们对此戏称为“白色污染”,其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一、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单靠禁止是很难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上述颁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纸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来的难降解的泡沫塑料制品。但是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不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第三,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但回收利用应该在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垃圾之前。从垃圾场里重新分拣废旧塑料包装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废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因分拣出来的废塑料制品太脏,也难以按材质分类,质量无法保障。北京市环保局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回收利用为主,替代为辅,区别对待,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四、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富裕;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纸制品尚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五、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防治塑料污染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按照“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一是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市民自觉防治“白色污染”。3,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