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输入病例增多,大家放松了,疫情会反弹吗?

2023-12-02 18:30热度:6724

输入病例增多,大家放松了,疫情会反弹吗?虽然现在境外输入病例增多,但是只要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境外人员入境时采取至少十四天的隔离观察期,并对之严加科学防控管理,另外再加上国内对低、中、高危风险地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疫情是不会反弹的。比如,中国北京率先对境外人员或国内危险地区人员进京时暂先隔离十四天观察期,就是为了防止意外新冠病例的进入,避免疫情反弹,或者避免增加防控难度。总之,虽然国内疚情大有好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有所放松,但境外输入病例增多,也给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和难度,只要国家面对新情况,对国外入境人员和国内不同风险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疫情是不会反弹的。

个人认为,输入病例增多,大家放松自我防护,有可能出现新增病例,这与我们日常防治流行病的道理一样,通过这次疫情,全民防护意识和技能大大增强,加之社会自上而下强大的防护体系和组织,相信不会有太大反弹,透过世象种种,让人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我是中国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逾越的!

疫情会在9月份再卷土重来吗?为什么吗?

疫情会在9月份再卷土重来吗?为什么吗?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走远,会不会卷土重来,在于我们是不是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

对于疫情在9月份,或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会不会卷土重来,钟南山院士不久前,曾再次提醒国人:中国仍然面临新冠第二波疫情的挑战!

(下图:钟南山院士)

一. 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走远。我们国家在取得“武汉战疫”的胜利之后,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局部的疫情。广州市疫情,牡丹江市绥芬河疫情,哈尔滨市疫情,吉林市舒兰疫情,以及武汉市再次发生的疫情,牡丹江市再次发生的疫情等,都说明了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走远。

(下图:绥芬河口岸)

二. 为什么还会有疫情?1. 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疫情压力仍然存在。

就武汉市再次发生的疫情和牡丹江市再次发生的疫情来说,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的确诊或者发现引起的。无症状感染者,仍然存在着病毒传播的风险。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还需要尽可能的找出无症状感染者,以隔断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当然,随着无症状感染者尽可能的发现,国内发生疫情的几率也会不断下降。

(下图:5月中下旬,武汉市进行大面积病毒检测,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2. 海外的疫情仍在严重之中。

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600万例。美国作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疫情还没有明显的减弱,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了180万例,巴西,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疫情也在严重之中。

与其他国家有交往,就会有疫情发生,或者说必然会有输入病例出现。而在大环境之下,我们不可能完全封闭“国门”,要做的,唯有做好民航、海关等方面的疫情严控措施。

(下图文:海外一些国家的最新疫情)

结束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疫苗研制成功和全面接种之前,我们还需要一直保持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警惕。

疫情会在9月份再卷土重来吗?为什么吗?钟南山院士之前在采访中提到,我国仍然面临着第二波疫情的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了疫情防控的第二个阶段,但是世界各国还在疫情爆发的第一个阶段,病例人数暴增。

巴西和俄罗斯的新增病例急速增加,美国累计病例超过177万人,全球第一,很多国家的疫情还看不到拐点,疫情结束时间,已经很难确定。

张文宏教授提过,疫情在秋冬季节,尤其是11月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我们或许会迎来下一波疫情高峰。

国外疫情持续爆发,未来三个月后,境外输入疫情风险会增大

国外疫情还在持续发酵,疫情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全球还处于大流行的状态。随着一些国家开展复工复学,会引发新的一轮疫情传播。

我国跟国外的国际交往比较频繁,三个月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启,境外人员会增加,这样境外输入的风险会增大。

一些国家疫情控制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疫情控制特别差,只要疫情还在一些国家蔓延,那么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疫情一天不消除,那么就还存在疫情二次爆发的可能性。

钟南山院士提过,疫情可能会在很小的人群内蔓延,但是在我们强有力的联防联控下,疫情不会二次爆发。

张文宏:疫苗要明年才能面市,期待病例清零不现实

我国有5个疫苗在同步研究中,其中有3种疫苗已经进行了临床实验。很多人把消除疫情的希望寄托于疫苗上,张文宏教授提到,期待疫苗来结束疫情,这不现实,疫苗最快也要明年才能面市。

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但是同样的,我们期待病例清零也不现实。张文宏教授提过,那么多人进来,怎么可能病例是零呢?如果我们发现个别的零星输入性病例,这反而是好事,说明我们的城市越安全 。

疫情在9月份是否会卷土重来,主要取决于我们疫情防控的手段。完善的机制,各部门和医院及社区,学校的紧密配合,一旦出现疫情,马上处理并隔离病例,阻断病毒的二代三代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