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上市公司理财是坏还是好事?

2023-12-13 11:40热度:4593

财新网】/ 火线评论(记者 曹文姣)最新数据显示,2016 年 3204 家 A 股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上的资金高达 8139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48%。往年不少主营业务亏损的“僵尸股”靠政府补助、变卖资产输血,如今与时俱进的扭亏新方式“炒股炒房买理财”让投资人慨叹“福兮祸兮”。

上市公司买理财 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 wind 资讯统计数据,2016 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有 786 家,购买理财产品合计 9594 个,理财资金合计达 8139 亿元,分别比 2015 年增加 25%、31%、48%。其中购买理财产品资金超过 100 亿元的公司有 6 家,打头的中国神华(601088.SH)投资在理财产品的资金为 334 亿元,是其研发投入的 58 倍。

理财收益甚至成为部分主营业务惨淡的公司盈利支柱。数据显示,2016 年理财收益占当年公司净利润 50% 以上的公司有 16 家,其中 7 家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是源自理财收入。以西安旅游(000610.SZ)为例,2016 年年报显示,其过去一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 -4170.97 万元,主业亏损严重,但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 2.6 亿元的理财产品,获得 4113.74 万元的投资收益。

除了理财收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由来已久。2016 年楼市火爆,一些频临退市的公司“卖房保壳”,有 A 股“卖房达人”之称的深圳惠程( 002168.SZ )一年之内处置了 12 套房产,为公司贡献了 2426 万元的净利润,占 2016 年全年净利润的 32%。

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在两会期间痛斥“部分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不搞设备更新去炒股”的行为,他表示,“大家可以回忆,2015 年 4 月,股市疯长,在 2015 年 4 月之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规模连续 6 个月负增长,4 月突然正增长,什么原因呢?数据分析显示,当月增长企业中,95% 以上炒股、炒房、期货、基金。我也是企业出来的,这就是不务正业! 5 月,股市下来了一点,企业的利润虽然还是增长,但 6 月之后,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又掉入负增长的深渊,连续七个月负增长。这就是脱实向虚!”

“不务正业”为哪般?

上市公司为何“不务正业”、热衷各种理财投资呢?有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首先,过去两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信贷繁荣带来了明显的泡沫经济,股市、楼市价格飙升,而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企业靠实业赚钱难、赚钱慢,资金本身具有的逐利性导致脱实向虚。和股市、楼市的高风险、高波动相比,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率高更容易符合上市公司投资的要求。

其次,上市公司的闲置、可投资资金较多。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资金在某个时间段闲置,一些为了项目募集的资金也存在使用进度的问题,现金流稳定的公司则会将闲置资金配置不同期限的理财,但这类资金大体还是有限的。然而过去两年,上市公司加速再融资募集了大量资金。

wind 数据显示,2015 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为 1.61 万亿元,其中利用增发工具融资 1.23 万亿元,2016 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为 2.11 万亿元,较上年增加 31%,其中再融资 1.3 万亿元,93% 为定增。“定增热”、“过度融资”一度广为市场诟病。

Wind 数据显示,2016 年理财产品认购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分别为 58%、42%。而募集闲置资金大多来自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王啸曾在财新网撰文指出,当前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余额达 8000 亿元之巨,其中一半来自再融资资金。其中部分原因是上市公司投机取巧,套取资金在实体经济外“空转”。

为了堵漏,监管层在 2017 年颁发的再融资新规中明确规定,除金融类企业外,本次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第三、热衷理财的上市公司高层缺乏进取精神,好逸恶劳。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指出,实体经济下行周期中,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利润不断降低,收益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和快速做好业绩的需要,越来越偏好投资理财。

投资所得是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类企业尤其如此,但是上市公司“投资成风”,对宏观经济、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来说,均并非长远之计,也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投资人选择一家公司,看中的是其项目、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投资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并非“躺着吃老本”做派。

博弈之下 投资者如何选择

市盈率估值高,因此赶快发点股票融点钱;实体经济不好做,因此多多买理财避避险。从上市公司个体的角度说,这种选择完全符合经济理性。然而,从整个资本市场看,此种图景正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困境。

怎么破?等待经济转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寄希望于上市公司苦练内功,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再谋更快速发展,恐怕在目前的经济大势之下,投资结果赢亏未卜。如若指望管理层遏制住股市高估值炒作、高估值圈钱的风气,恐怕现时在市场中煎熬的投资者就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寒冬。

世事如此,长短期利益平衡不易,每个经济主体都有自己最佳的理性选择。那作为股民的你,是不是也可以好好掂量一下手中的钱应该投向哪里。你把钱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但这上市公司宁可买理财都不舍得回购股票提高每股收益。遇上这样的公司,咱是不是可以绕道回避,也直接买些理财,安稳过自己的小日子,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