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宏观审慎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区别是什么?

2023-12-02 14:56热度:3654

  宏观审慎政策:1、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征税。2、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若要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限制银行资产规模和降低可替代性的途径并不可取,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关联度。在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改变其总量调节基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拥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而且两者难以相互替代,因此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配合就显得非常必要。
  事实上,中央银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徘徊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取舍关系,而是如何在当前的经济稳定与未来的经济稳定之间做出决策,即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对物价稳定和金融失衡的双重视角来全面评估经济状况。当经济过热迹象出现时,如果货币政策仍然宽松,则任何后续的宏观审慎工具都难以奏效。
  
  换言之,宏观审慎监管的结构性调节优势必须以适当的货币总量调节为基础。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为监管是根本,政策是要随着局势的变化而进行周期性的改变。

  21世纪的今天,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已经不完全是该国国内的监管措施或经济政策所能完全左右的。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了金融全球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生在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容易通过各种导管(市场、机构、产品等)传到另一国家;其次,不少涉及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如信用违约互换等,使得风险传递更为隐蔽,不易为有关金融监管机关所察觉;最后,经济运行的亲周期性特征使得近些年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居民信用消费日益膨胀,金融资本的市场配置发生偏差,系统性风险的阴影越来越大。
   由于存在全球金融监管结构的分割和信息共享的障碍,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机关没有采取有效行动遏制过度的冒险行为,没有重视受管制与不受管制的机构、以及资本市场、借贷市场等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具有很强的国际破坏力。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抑制金融体系中风险的过度累积,需要建立一个全球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并将其作为目前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2009年4月2日结束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监测市场发展及其对监管政策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对国际监管标准制定机构的标准制定工作进行联合战略评估,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
  FSB的成立有助于在全球层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合作与协调。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也希望通过新设立一个包含主要金融监管机构成员在内的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来负责美国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继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公布后,欧盟委员会也宣称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主要将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