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缺陷分析

2024-06-02 22:04热度:4501

对于发展“过热”的中国经济来说,3%的CPI警戒线比较合理。目前讨论的重点不应该在是否提高 CPI警戒线上,而是应该在调结构上想办法,同时启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避免问题扩大化。

汇率不改革,再加息没保证

加息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确有用,但是目前0.25%的幅度很难对平抑物价,抑制通胀起任何实质作用。中国应该进一步加息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进一步加息可能性不大。

货币政策,外币管制和汇率三者互相联系,其中两者必须联动,否则就会带来大问题。目前中国采用固定汇率,如果调高利息,将会与美国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产生很大利差,很多人就会试图套利,加上中国对外币管制的漏洞很多,热钱游资就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提高利率,要提高利率则要有浮动的汇率政策,浮动的汇率政策并不代表放松外币控制,反而要填外币控制现有的漏洞,避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

如果暂时不提高汇率,那么中国政府就要考虑使用财政政策调控,比如增加税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这样可以让这些手头闲钱太多的国有企业避免过度投资在本来已经过热的房地产,资源等领域;另外也可以考虑增收房产税,这样可以有效的抑制因为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引发的通货膨胀。

在采取上述办法之时,政府还应该同时花大力气切实的改革社会保障系统,让老百姓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扩大消费,内部消化因汇率上升对于出口带来的影响

尽管主要经济体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采取简单的跟随策略。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通货紧缩的威胁。其二,沉重的公共债务。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通胀压力日渐沉重,CPI节节走高,楼价居高不下,而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债务占GDP的比例较低。此外,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也确实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具备一定的财政刺激空间。于是,欧美等国采取的“紧财政、宽货币”的组合,到中国完全可以掉过头来,实行“宽财政、紧货币”,如此才有对症下药之意。

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冲击呢?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0月份PMI为54.7%,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回升,经济回稳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基调,经济增速的适度下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对于通胀何时见顶,各方还争议不断。退一步讲,即使CPI涨幅真能在近两个月达到峰值,短期内也难以回到3%以下。于是,在促增长和抑通胀的权衡中,抑通胀将考虑得更多一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