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预测未来3年内,二线城市南昌的房价是涨还是跌?说明下自己所在的城市及预判涨或跌的理由,谢谢

2024-02-12 13:22热度:2891

很有可能 现在谁还买的起房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一轮接一轮,但房价依然保持上涨的态势。难道中央的政策都是无用的空调吗?当然不是,这次调控对于打击炒作、遏制房价上涨幅度过快等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对于房地产行业长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从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出发,宏观调控会使房地产的发展更规范、更稳健,而且有利于防止竞争的不公平和房地产泡沫的发生。那么,在调控下为什么房价却不见下降呢?其实,从一个购房者的角度出发,当然希望房价越低越好,但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房价是应稳步上涨的。所以,房价上涨并不能归罪于谁,应该从我国目前所处的背景与现状出发去看待。 快速发展的经济做后盾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发展更为迅猛,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2006年的GDP增长率预计要到9%左右。这样的形势将继续保持,今后的15年将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15年,人均GDP要突破3000美元。这种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将为房地产行业提供强大而稳定的后盾,并创造出更大的市场。 房地产行业地位的确立房地产行业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房地产行业带动的产业不下50个,有色金属产业、建材产业、水泥产业、玻璃产业、家具产业等都与房地产的发展保持着同步性,一荣共荣,一损皆损。国家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会使房地产行业有大起大落的风波,将长期保护和扶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越发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保守的估计,到2020年左右,将有六亿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里来。到那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人,以此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全国有3500万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批劳动力每人需要10平米的栖身之地,全国每年就需要新建35000万平方米的住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需求。而且,中国房地产的下一个热点将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因为二、三线城市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房价也相对比较低,在这样强大的刚性需求下,随着二、三线城市本身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仍然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土地成为房价不降的挡箭牌土地是开发商的命根子,是房地产行业生产的必须资源。尽管新政出台以后,地方政府在进行土地拍卖时限户型,但开发商拿地的热情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土地成本和拿地难度的增加,会让开发商对于利润的追求更加疯狂。也就是说,政府越严控土地,土地越供不应求,房价则自然上涨。政府加强土地监管对于合理出让国家的土地资源和合理进行土地供应分配确实有着积极作用的。通过限制土地资源,减少土地供给量,对闲置土地进行回收和征收高额税费对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是政府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正确手段。但是,在当前这个供需旺盛的市场下,土地供应资源的减少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房屋上市量的大大减少,这就会使供求关系失衡继续扩大,房价怎会下跌? 政府对地产的内在推动力 房价不会跌与政府的内在推动力分不开。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是打击投机、挤压泡沫的一个过程,并不希望房价会有实质性的下跌。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最快捷、最显著、最简单地拉动地方GDP增长的途径,地产行业实力下降,不管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中国整体的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中国政府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逐步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与房地产项目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了主角。 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中国政府依然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推动力必然不会减小。政府的促进与推动也是实现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还属于起步阶段,若想加大房地产行业的科技含量和先进理念,政府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扶持。 未来部分城市房价走势 2007年将有大批90平方米以内的房子推出,豪宅市场仍然顽强地寻求突破方向,可供中低收入人群选择的住宅产品进一步增多。 在北京,通化和顺义两地共3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全面规划将于2007年二季度推出,全面缓解北京市区住宅的供应压力,解决2008奥运前房地产市场的诸多矛盾,同时,抑制高房价;在上海,重点仍然开发三环以外价格在6000元左右的普通住宅,随着东海跨海桥的通车,洋山港的住宅产品开发也将纳入开发商的视野,再造一个浦东将成为现实。 在深圳,继续加大宝安、龙岗两区的住宅用地的供应,在福永、沙井、平湖、坪山、坪地等地,将重现4000元价位的住宅,并以超大规模高调入市,成为2007年楼市亮点,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关内二手楼将继续保持下跌趋势,对前期炒家重新洗牌;在广州,增城、从化、花都、南海、番禺仍是楼市亮点,所不同的是豪宅市场将趋平缓,普通住宅开始走强。 中国二线城市将以成都、重庆、武汉、济南、南昌、厦门、青岛、南京、西安等地为亮点,保持常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