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淄博房价和工资收入差好多怎么涨了这么多会是泡沫要来了吗

2023-12-02 17:48热度:1544

你好 朋友 绝对跌不了.....位置商机决定一切了
07年10月以来,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楼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时至今日,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行业量价齐跌的消息随处可见。

对于这些信息对于淄博楼市的影响,笔者做了大量的调查采访,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淄博房价下跌的可能性极小,其中,超过70%的人认为,淄博房价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对于什么广州、深圳房价下降,北京成交量萎缩等等媒体热衷讨论的问题,在一家中介公司工作的张红霞似乎有点不屑一顾,“这里不是深圳,房子卖得还是很不错的。淄博肯定还要涨!现在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商品牌信誉良好的房源仍然供不应求。”张红霞的爱人更是向笔者比划着,“有大涨才会有大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大,现在之所以会跌关键是因为之前房价涨得太高了,太快了。淄博房价根本不存在这个可能。”

前几年,一线城市房价飞速上涨的时候,淄博房价攀升速度之慢让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了纳闷;如今,一线城市风雨飘摇之际,淄博楼市的表现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势头。

淄博楼市仿佛与世界隔离。

熟悉淄博房地产行业的人都知道,淄博的房价一直不曾有过大起大落的局面,那么淄博房价是否如上文提及的那位摊贩所说的“不高”吗?

房价涨幅应与GDP增长同步

房价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走势情况既能反映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又能预示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且与国民经济及各阶层利益紧密相关。

著名的经济学家梅建平认为,房价涨幅应与GDP增长同步,他认为,GDP增长后,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都要参与分配。如果GDP增长速度很快,那么意味着劳动工资要增长,资本的回报率会比较高,土地的价格也就是土地的回报也会比较高。假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供应都比较充足,那么这三者的增长率基本上应该和GDP的增长同步,这里的GDP指的是名义GDP。 而所谓的名义GDP是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再加上通货膨胀率,比如2007年CPI同比增长在3%到4%之间,那么2007年的名义GDP增长率就是经济增长11%再加上3%或4%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15%左右。

淄博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淄博房价的增幅明显落后于淄博经济增长率的增幅,这其中还不包括通货膨胀率的增长。

同等城市,淄博房价健康

与同等城市相比,淄博房价处在一个相对偏低的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不妨把淄博与聊城做个对比。

山东省政府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07年淄博的GDP为1945.02亿元,位居省内第五;聊城的GDP为1025.42亿元,在17地市中位居第14位。

在房价方面,淄博目前在售楼盘的均价大概在3000元左右,而据知情者透露,聊城地区楼市均价目前正朝着4000元迈进,其中,因为拥有地段和景观双重优势,城区运河两岸的房价更是高的惊人,就连该区域的二手房价格也已经攀升到了6000元。

在省外,同样是三线城市的河北沧州房价也要比淄博高出许多。沧州下辖14个县、市,其中有7个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的三线城市。根据中国经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2007年沧州的1485.69亿元。而早在今年上半年,沧州地区的新盘住宅价格已经普遍超越4000元,正向4500元迈进。

单从收入和房价比来看,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房价都算不上低。但如果把淄博楼市放到国内楼市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还是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淄博楼市是一个健康的楼市,淄博的房价也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成本主导下,下跌空间几近于无

2007年一至三季度,国内楼市价格更是进入了上涨的快车道,深圳均价达9691元/㎡,房价增幅达到了15.7%。而在淄博,2007年前三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预售平均单价2315元/㎡,中心城区的房屋均价略高,为2600元/㎡。增幅为7.37%,还不到深圳增幅的一半。

笔者的一位朋友近年来一直从事房地产工作,他向笔者介绍了近几年来土地、水泥、钢材的价格变化。

“成本方面,2003年,土地价格在10万元/亩左右,钢材价格基本在2700元/吨,水泥价格基本在180元/吨;而在2008年,土地85万/亩已经变得很‘优惠’,钢材方面,尽管目前价格有所回落,但物价最高的时候价格曾经达到了6200元/吨,水泥的价格也在420元/吨。而房价方面,2003年淄博的房价一般在1500元左右,2008年前三季度淄博楼市均价在2400元左右,张店区略高,大概在2530元左右。”

在淄博,国家政策以及大的市场环境当然会对淄博房价有影响,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成本。在这样一种市场局面中,只会出现个别楼盘的调整,开发商大面积萎缩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淄博房价从来都没有大涨,更不会大落,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决定了,淄博楼市根本没有下跌空间。”业内持此观点的人士并不在少数。

或许,定价模式的差异、人口构成以及城市环境的不同是目前“一线城市下跌,二线城市调整,三线城市上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