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疫情将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面对这样请问如何防御?

2023-07-23 18:28热度:5922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已经使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活动出现停滞,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或陷入短期衰退。3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原油、股票市场和新兴市场ETF波动指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实体部门,疫情中断供给和需求,损害实体部门的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和信心;而金融市场大幅下跌则通过金融加速器等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

如果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在今年第二季度被遏制,那么全球经济活动可能从2020年第二季度晚时开始恢复。预计供给侧的恢复相对较快,但由于疫情对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造成破坏,需求修复将需要更长时间,企业资本开支和家庭消费可能被推迟到下半年甚至更晚,预示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或呈现V型复苏。

中国以稳就业为底线,

对经济增长目标更加灵活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极为显著。前2个月,社会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同比跌幅均超过15%,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下降13.5%和13%,预示前两个月GDP同比降幅在13%左右。从2月下旬开始,企业进入复工复产过程,但由于供应链和需求恢复均需要更长时间,预计3月GDP仍同比下降,第一季度GDP可能同比下降9%-10%。

全球疫情蔓延和短期衰退将抑制中国出口,损害全球供应链,打击私人部门信心,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延缓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国将更加灵活对待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底线是保持就业相对稳定。

从短期来看,国内外疫情已对中国就业造成明显冲击。此次疫情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企业冲击更为严重,而两者吸纳超过80%以上的就业,尤其关系到低收入家庭的生计。根据统计局数据,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019年底的5.2%上升至2020年2月末的6.2%,这意味着城镇就业人员中有超过400万人出现暂时性失业。就业形势不仅关系到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中国必须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才能保持就业相对平稳。

从中长期看,中国仍需关注宏观杠杆率和部分城市房价较高的风险。随着过去三年去杠杆政策实施,影子银行、大资管业务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实体部门债务/GDP比在2017-2018年上升速度明显放缓,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也使过去三年商品房销量增速大幅下行。但当前中国实体部门债务水平和部分地区房价依然偏高,这是制约货币信贷政策大规模放松的主要因素。

中国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相比全球央行,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放松态度更加谨慎。在中国疫情暴发后,中国央行仅小幅下调MLF利率,推动一年期LPR报价下降10个基点。央行官员在周日的记者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显著改善,中国经济增长会较快回到潜在产出附近。一种可能解释是,疫情对经济的最大影响是供给冲击,应对疫情首要目标是控制疫情,在此基础上调整防疫管制并实施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供给侧修复过程中逐步实施货币政策宽松。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大幅下挫,给中国决策层发出了全球短期陷入衰退的新信号。疫情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不仅仅是供给冲击,它通过破坏实体部门信心、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导致总需求收缩,并通过引发资产价格下跌产生金融加速器效应。供给冲击的修复相对较快,但总需求的回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被疫情影响的需求有些可能是推迟,有些可能会消失。

从当前宏观政策力度来看,并不能对冲国内外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如果要保持就业相对稳定,必须逐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尽管上周五LPR保持不变,但货币市场利率在上周累计下降25个基点来看,流动性和信贷可能进一步宽松。笔者预计LPR可能会在4月或5月下降,全年累计下调30个基点左右。央行还可能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以鼓励银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扩大信贷供应,同时激励家庭部门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此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0.5-1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以维持充足的流动性。在流动性和信贷宽松支持下,货币信贷增速在未来几个月可能有所回升,笔者将2020年底M2增速预测由之前的8.5%上调至9%。

疫情加剧中国财政收支不平衡压力,财政收入在上半年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重点财政支出将保持刚性增长。一般财政赤字/GDP比可能从2019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3.5%,高于笔者此前预测的3.2%;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额度/GDP比可能从2019年的2.2%上升至2020年的3%,以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在其他政策方面,可以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下游通讯设备升级需求和应用产业发展,加快大都市圈流动人口保障房、医疗卫生和教育体系建设,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升级,扩大总需求。

考虑到此次疫情全球性传播和主要国家宏观政策溢出效应,中国应该加强与各国宏观政策协作,支持全球供应链修复,同步实施扩大总需求政策,提振国内外市场信心。